【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5-L4 ~ P5-L7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犯罪不染尊。」
【入門段落】 第1冊 P121-L6 ~ P121-LL3 在三種律儀中......要具足正念、正知。
接下來,說在三種律儀中——三種律儀是哪三種?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不管是哪種律儀,這一切戒都應該如《讚》中所說,怎麼樣持戒呢?「由具念正知」,就是必須具足正念、正知。看!回到這裡了。說從精嚴地守護別解脫戒也好、菩薩戒也好、密乘戒也好,不管是哪一種戒律,這裡邊就提到了必須具足正念、正知。
《入行論》說:「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如果想要守護學處——就是想要守戒的話,首先一定要守護什麼呢?心!如果不護心的話,是無法守護學處的,這是《入行論》中所說的。
那麼守護心要怎麼守護呢?拿什麼來守護心呢?守護心的方法就是必須要有正念、正知,提到了兩點。所以說:「由具念正知」,「具」是具足。阿底峽尊者因為具足正念、正知,所以能守護戒律。 [01′34″]
在這一段我們還可以自己觀察一下:我們新學的同學不知道,老同學大概都受了很多條戒了,比如菩薩戒、密乘戒,還有八關齋戒也定期地受。在守護戒律的這個事情上,大家能不能想到正念、正知?想到護心?能不能想到《入行論》的這個教授?請問你怎麼樣地讓自己的律儀清淨?馬上想到護心。用什麼來護心呢?正念、正知。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如何持好學處的見解,這個見解就是要護心——守護我們的心。拿什麼來守護呢?就是正念、正知,具足正念、正知。尊者之所以這三乘律儀守得這麼好的原因,就是因他具足正念、正知,所以能守護戒律。 [02′34″]
有一些新同學可能會聽不太明白,說這裡都寫了些什麼?但是你知道這個很簡單的理路,那就是理解佛法很扼要的部分了。比如說戒律重不重要呢?戒律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受了戒律的人要做什麼?要清淨地守護戒律。守護戒律要守哪裡呢?護心。護心怎麼護呢?具足正念、正知。把這個連貫性的理路聽好了,如果談到戒律的時候,自己能有這樣的一個見地,那這節課就是學得很好了! [03′08″]
接著再重複一下:如果不護心是無法守護學處的,沒法守戒的。所以《入行論》中所說守護心的方法,就必須要具有正念、正知——「由具念正知」,阿底峽尊者因為具足正念、正知,所以能夠守護戒律。「不作意非戒」,就是沒有不符合戒律的想法。注意!這裡是「作意」,就是連不符合戒律的想法都沒有。所以要護戒就要護心,要護心就要有正念、正知。 [03′48″]
接下來看仁波切講的。大佛子寂天菩薩說:「欲護自心者,致力恆守護,正念與正知。」就是由於正念、正知,必須再再地憶念,注意!再再地憶念什麼呢?如果是一個出家人的話,那就是:「我有戒律,我是出家人,我心續中有此學處。」要能憶念,並且用正知去監視是否好好地守護學處,這樣就是護心的方法。如果能護心就是護戒,所以提到要具足正念、正知。 [04′33″]
在讚美阿底峽尊者的金剛乘律儀的這個部分,我們學到了《入行論》的這個偈子,這裡都是在教我們如何持好戒律的方法,其實也不是特別地複雜。怎麼樣讓自己的內心中連不合戒律的想法都沒有呢?還是要護心,叫「致力恆守護」。有沒有發現「致力恆守護,正念與正知」,這個「致力恆守護」它發力的時間的長度有個「恆」字?就是二六時中是不會斷絕的;那麼力量就是全部的力量都在守護,要有正念、正知。 [05′18″]
而且這裡仁波切還教導我們一種辦法,如果我們受八關齋戒的時候,就不能忘記我們有八關齋戒;如果受菩薩戒,也不能忘記我有菩薩戒;如果受比丘戒,那也不能忘記自己受比丘戒,所以在這裡就說:「我有戒律」。假如是一個出家人:「我有戒律,我是出家人,我心續中有此學處。」
仁波切在前面說必須再再地憶念,就是你要一次又一次地什麼?在內心中現起這樣的想法,比如說:我有菩薩戒、我有密乘戒,我要守好這樣的學處,我心中是有這樣的學處的。不忘失自己曾經受過戒律的這一點思考,也是很重要的。這一小段哦!這一小段完全是非常精髓的、怎麼樣去持好戒的一個經驗傳承。對不對? [06′13″]
所以大家不要好像就聽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有故事的部分就仔細聽一下,到令人費解的時候就假裝昏昧一下就過了,不是這樣的!戒律就是阻塞三惡趣的門;要能迅速地成佛,也必須要好好地持守密乘的戒律,十六生中就可以。所以在這裡講的就是要「致力恆守護,正念與正知」。 [06′37″]
然後在這裡仁波切提到了監視,我們都不喜歡被人監視,但是對我們的心來說,我們要好像在旁觀的一個人看,有一個什麼力量啊?正知力,對吧?正知力在看正念在不在,一直要看正念在不在。所以這樣的一種受了戒之後的心情,和沒受戒是不一樣的。要有正念、正知,你那正知要一直看著你這個正念在不在。 [07′08″]
所以它在各種境界中都有一個什麼?力量,叫「防護力」。如果這是一個非常染汙的境,這個地方有毒氣呀或者什麼樣的,防護力可能就像一個防護罩,你的防護罩要立刻現行,叫防護力,對不對?你的防護罩要防護,不然就會被毒侵入了,重則就可能沒命。所以它這個防護力,其實就是正知的一個力量,一直防護著我們這個正念千萬不要失去。 [07′39″]
所以在持守學處的時候的心,它是警惕的、警覺的。警覺的和昏昧的、放逸的、太放鬆的,這都是一個對比。清醒的是警覺的嗎?糊裡巴塗的、大而化之的、漫不經心的這個狀態,一個受戒的人進入這種狀態之後是很危險的,對不對?除非你非常漫不經心都能把戒律持守得非常謹嚴,但是好像大德都很少有這樣示現的,都是在很小的地方也非常地小心謹慎。 [08′18″]
很多大德也說:持戒要小心、要膽小,不能放大膽子好像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話都敢講、什麼事情都敢做。這樣子一看就是因果的地方太粗疏了,有可能會造下墮落的業。所以在持戒的時候,有人說:因果的時候要細如粉末。我們要很細緻地檢查自己的三業、檢查自己有哪些地方在律儀的持守上,譬如說忘念,甚至有煩惱熾盛等等過失,讓自己的心又沒有好好地去收攝。
我會覺得這一段值得我們不停地、不停地重看,直到仁波切講的這一段阿底峽尊者示現的這個三乘律儀持守的功德能夠融化在我們的心續裡,我們也能夠學會這樣子去持守律儀。 [09′12″]
- 297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