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32 (2020/06/18 ~ 06/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07:13 ~ 08:42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0-LL4 ~ P101-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0-LL4 ~ P101-L7 )
【手抄段落】 那麼還有一點……一個重要的條件。
我舉一下祖師的例子。像賈曹傑大師所著的《釋量論顯明解脫道疏》有了這樣的一個提問,大家可以聽一聽,看跟師父在這一段講的有什麼關係。
說:「那麼,在做了這樣的觀察的時候,是在認他為導師之前,就知道他有證達解脫道的功德嗎?還是在這之前是不知道的?如果已經知道了,那就表明自己已經了解滅苦的方便了,所以再去尋求他就成為無義了!假設不知道就去依止,那就是還不能辨別誰是所應依止、所不應依止的,理當最初遇到什麼人就依止誰。」這樣的一個疑問——一定要選擇一個這麼殊勝的導師去學,但是我們怎麼樣去了解他的功德?問題有聽明白吧?
[01′18″]
這樣會不會有過失呢?回答:是沒有這樣的過失的。「我這裡所說的是具有觀察的人尋求知識的軌理,他在最初的時候,用正量曉達粗分的義理,並且以伺察意了知其些許細分功德,然後又詢問他人,並且透過共許,也能得知那一部分。」跟師父在這一段講的是不是差不多?
抉擇慧沒有特別特別地多,但是有伺察意——就是師父說有那麼一點智慧。「了知其些許細分功德,然後又詢問他人」,大家共許出來,經過了時空考驗的,有智慧的人選擇的、又是有福德的人選擇的,「透過共許也能得知那一部分」。是不是一樣的?這是賈曹傑大師對這個問題的設問和回答。
[02′16″]
再看貢唐大師所著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釋難論》中,也做出了同樣的結論:「所以在最初的時候,雖然還不能以正量證達他具足通達實性的功德,但是也要透過經中所說通達空性相的身語行誼,以及觀察他所宣講的教理,一方面自己觀察,同時也詢問於他人,然後發起信心而依之為師。」這一點是要透過經典去觀察。
透過經典還是有那個問題——同樣是研究經典,有的人研究得深,有的人研究得淺;智慧深的人就會研究得深,智慧淺的人就會研究得淺。所以還是必須得用伺察意觀察,同時也詢問他人。賈曹傑大師和貢唐大師同時提到了這一點,師父也在此處提到了這一點。
[03′15″]
這段話如果師父不在此處幫我們考慮的話,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為難,或者有些人就略過去了?因為要選擇善知識,選擇之後就一直要修信念恩,不能改變,要跟隨他修學,所以只有一點點智慧的時候,怎麼樣去相應這件事情?師父用這麼簡短的一句話,給了我們這麼明晰的準則,不知道諸位心裡有沒有一個震動?
[03′49″]
可能這段話不仔細講的話,會覺得好像講的就是挺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再看一看祖師們在論典中所設問和回答的,就知道他還是在討論一個量則的問題。當我們在擁有這一點點慧力,又有福報可以詢問到那些有智慧的人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依止到真正的善知識?應該是可以的!
[04′16″]
- 232 - |
⒈您之前想過如何尋找善知識這個「令人為難」的問題嗎?後來您是怎麼解決的?
⒉您覺得您真的有「福報可以詢問到那些有智慧的人」嗎?那些人是誰呢?
⒊您承許上師在這裡給我們的解決辦法嗎?為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