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廣海明月]講次0219





【講次】 0219  (2020/05/04 ~ 05/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廣論段落】 P2-L6 ~ P2-L8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應如後釋。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 第1冊 P96-註釋②~ P97-註釋②完 阿育王 佛所授記的古印度護法國王……參照藏傳說法稍作補充。


上一次我們講到那蘭陀寺收集了所有的大乘經典,有九百多萬卷經。跟法師們討論那蘭陀寺的時候,其實法師們都是心馳神往的。想想那時候印度沒有印刷術,所有的經函都是手抄本,而且主要是貝葉經,還有樹皮為紙這樣抄下來的,可是那個時候出了那麼多大成就者! [00′31″]

  那蘭陀寺建寺的地址是舍利弗的出生地,舍利弗是赫赫有名的佛陀的大弟子,那麼關於阿育王,我想給大家稍稍介紹一下。阿育王是佛所授記古印度的護法國王,在公元前 304~232 年間。阿恕伽是他梵語的音譯,義譯就是無憂,前世為德勝童子,他在小孩的時候就喜歡玩土嘛!玩土的時候,他是太有福報了,就看到了佛陀托缽在乞食。他看到佛陀的時候就心生大歡喜,因為一個孩子也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的,就想:把那個土當做食物,供養給了佛陀,然後發願成為王。 [01′24″]

  佛陀就為他授記:於佛陀涅槃百年後這個童子當作轉輪王,統領南贍部洲,名阿恕伽,分佛舍利作八萬四千佛塔,饒益有情。此王為阿闍世王的後代,頻頭莎羅王的王子。他的母親是婆羅門女,原先他的母親為其他的後宮所嫉妒,專門服苦役,她因為善解國王的意思,後來成為了第一夫人。由於生下了阿育王以後,別人就再也不敢欺負她、不敢打擾她,可能也不敢嫉妒她了,所以就取名為無憂。好像這個小孩給他的母親帶來了幸福、無憂的生活——非常美好的一個名字。這是其中的一段關於阿育王的記載。 [02′16″]

  但在《印度佛教史》中又有這樣的記載,說阿育王出生於北印度的贍巴阿拿境,父親為日種國王涅米大,母親原來是商主的妻子。因為阿育王出生的時候國王消除了之前的憂惱,所以叫無憂。年少的時候他就通達了各種文學和武術,喜歡練武。因為他的前世以土供佛,所以他今生的身形鄙惡,長得不是很好,所以不為王所愛念。很奇怪!父母親會因為小孩長得不好而不喜歡嗎?有的時候因為這個小孩長得不好,父母可能會更憐惜他一些,會不會這樣呢? [02′58″]

  但是那個時候有個占相師是很厲害的,他一占相就知道雖然他有點不那麼好看,但是一定會成為國王,所以就暗告大臣。當時國王常常遣他去攻打其他的叛國,但是卻不給他兵器,這個時候地神就從地上湧現,然後奉上了兵器。到了那個背叛的國家之後,還沒有開始進攻,那個國家就自己投降了,於是國土就逐漸地擴大。看來是一個能征善戰的王子,天神共護。 [03′34″]

  後來因為宰相與太子不和,於是把相師的預言告訴了五百大臣,然後就謀殺太子,幫助阿育王登基。但是阿育王受到許多大臣的輕視、宮女的不喜,所以殘殺了五百大臣及五百宮女,百姓改稱為惡阿育王——前面有個「惡」字,看起來這段的描述是很殘忍。後來他又招了殺父殺母的這個惡人——耆梨,作了一個酷刑房,名叫愛樂獄,其中的刑法是比照地獄的。 [04′08″]

  當時有一個出家人,失誤就走到了那個酷刑房裡,然後馬上就會被燒或者被殺了。這個出家人就哀求說:「可不可以緩刑七日啊?」後來就被答應了。他就精進用功,在七日之中見屎尿、內臟種種不淨,生厭離心,精勤修道,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惡人以各種方式施刑,但是都不能害到他。於是就趕快去報告給國王,消息傳開之後,國王和百姓就一起觀看。

然後這位阿羅漢——當初誤入這個刑房的沙門,就知道:啊!度化大家的時候到了,所以就現大神通,並且告訴國王世尊的授記。國王心生希有,懺悔前愆,然後皈依佛門——這個曾被稱為惡阿育王的就皈依了!為了除掉眾生的怖畏,他把那個刑房愛樂獄就直接毀壞掉了。 [05′11″]

  其後,這個國王遵從著佛的授記,召喚鬼神相助,於一日中就建造了八萬四千佛舍利塔,一天就造完了,所以人們改稱為正法阿育王。人們對他的稱呼改得也滿快的,馬上就改了。然後又迎請了優婆毱多尊者宣揚佛的功德,教化十方。阿育王自己是完全沒有慳吝心地供養佛僧,數以萬計,而且他也是見人就勸、見人就勸,勸百姓布施修福啊! [05′44″]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勸過要多布施啊、要多修福啊?現在看起來勸我們布施修福的,好像都是來要錢的,但是要是國王勸我們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這種心,因為覺得國王不會要我們的錢,因為他有的是錢。要是一個同行善友勸我們,我們就會覺得:欸!你怎麼老說這個事情,勸我們布施修福呢? [06′09″]

  阿育王晚年的時候,想要學習須達長者。須達長者那個故事記得吧?我們還把它編成了戲劇演過。他把地全鋪成金子供佛,對吧!阿育王也發願供養百億的黃金。當供養到九十六億黃金的時候,很不幸地,阿育王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想想,這個國王這麼能供養,王子、大臣會有些擔憂啊!怕王庫空虛、都供出來了,所以就不再供養。 [06′44″]

  因為才九十六億,還差四億,但即使是拿個金盤子、銀盤子——那個侍從會端進去為這個生病的國王送食物嘛——國王仍然將金盤子還有銀盤子這些物品,告訴他的侍從去供養布施給僧眾。最後只給國王送了半顆菴摩羅果。然後國王就囑咐他的侍從去報告寺院裡的上座說:「此是國王最後供養。」這個菴摩羅果是國王最後的供養。 [07′21″]

  上座收到了半顆菴摩羅果之後就召集僧眾說:「你們看到阿育王統治天下受用快樂,現在大王被臣屬所控制,連自己的財物都無法自主,只剩這半顆菴摩羅果能隨意得用。」因大王以殷重心來布施於僧眾,於是上座就交代典座,將半顆菴摩羅果放入羹湯裡面,讓所有的僧眾都能夠受用,上座也就由此教誡眾僧說:「因此啊,要對生死輪迴深生厭惡!榮華富貴的快樂不久就會敗壞,權勢自在也是不久就會失去,生死實在是非常地可惡啊!」 [08′09″]

  後來阿育王臨命終的時候,就問他的輔相羅提毱提說:「在此世中,誰得自在?」答曰:「唯聖世尊,得大自在。」然後阿育王就合掌發願:「唯除庫藏,四海一切盡供佛僧。此生所積一切功德,不求世間人天果位,只願速成聖位得大自在。」說完他就以齒印——就是用牙咬的——去封詔書,然後就把它給了那個輔相,隨即命終。可以說他在命終之前的這個善念、這個迴向,還是非常非常令人欽佩的。所以後來這個輔相與大臣就共同商議,就把四億黃金供僧,贖回了四海國土。終於圓滿了阿育王的最後的心願。 [09′07″]

  赫赫有名的阿育王!聽了還是滿受感動。在他修布施的時候,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金盤子、銀盤子都去供僧。後來得到了半顆菴摩羅果——擁有那麼多的國土和那麼多臣民的國王,最後只給國王送了半顆菴摩羅果——他還拿那個半顆菴摩羅果去供僧,並且發願說:「唯除庫藏,四海一切,所有國土全部供僧!」正是因為他這樣說了,所以後來大臣和王子才把那四億的黃金補上。所以看一看,我們平常對於修布施有沒有這樣的精勤啊?這樣的一種布施真的是令人欽佩啊! [09′51″]


- 219 -

⒈您對那爛陀寺會有「心馳神往」的感覺嗎?為什麼?

⒉您覺得為什麼上師要跟我們講兩個版本的阿育王的故事呢?您從中學到什麼?

⒊平時您見到來向自己要佈施供養的人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