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15 (2020/04/20 ~ 04/22)
【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明當隨於何規
【音檔】 3B 25:44 ~ 28:13
【廣論段落】 P2-L7 ~ P2-L8 彼諸智者……應如後釋。
【手抄頁/行】 第1冊 P92-LL3 ~ P94-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2-LL1 ~ P94-L2 )
【手抄段落】 彼諸智者……休息一下。
接著我們要聽:「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那個地方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哪,就說上面那個東西只是一個基本,除了這個以外還要其他的。那麼他又怎麼說呢?他說的是下面的。也許在這個地方我們會想:哎呀!那到後來的時候,豈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呀?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的比前面的更精采,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個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
所以同樣地,當初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是應他們的三種法門的條件,是這個樣;後來的人由於機不太一樣了,慢慢地每況愈下。所以說,就正法而像法、末法,這個機比較差,所以要求的條件越更多、更嚴密,這是它的不同。否則的話,我們又說:「哎呀,後面的好啊!」妄判是非,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那麼他下面怎麼說呢? [01′30″]
在這一段裡邊,師父說: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說上面只是一個基本,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這個時候師父舉出了我們內心中的一個想法,說:「哎呀!會不會到後來比前面的更精采了吧?」然後師父說:「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的比前面的更精采,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個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樣地,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說應他們的三種法門的條件,是這個樣子;後來機不一樣了,就變成後面那個樣子。 [02′20″]
師父一直擔心我們會認為是不是後面的好、前面的不好呀?然後再加四個字說:「妄判是非。」就是說不要覺得那樣是不好的、這樣是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認為不好的我們就會丟掉它、不敬重它,所以師父不希望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不應理的取捨會做什麼呢?就會造罪呀!因為都是法的傳承。
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中有一個輕慢的心、不敬的心,或者認為它是不對的心,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因為那都是祖師、佛菩薩留下來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對法造下了一個不好的業。而這個不好的業在我們的心續裡成熟的話,是很可怕的! [03′10″]
在這一小段的解釋裡,師父非常小心地呵護著我們內心的善根,就像慈母牽著一個小孩走路一樣,讓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走向正念、走向如法,千萬不能跌倒了,讓自己的善根受傷。所以在這一小段的解釋裡邊,師父非常殷重地講了好幾次:不是說前面的不好,而是後面的應機。 [03′40″]
在聽《廣論》的時候,會常常聽到師父對我們內心中的一些念頭直接作取捨。慢慢就學會用他的思路、他的判斷去判斷內心的一些事情。這樣跟著師父聽久了之後,你會覺得真的有一種慧力被提升的感覺。因為我們不辨取捨就是沒慧力,但是常常跟著師父學習正確的取捨,取捨久了之後,就會發現對一些事情的取捨就俐落多了,沒有一直猶豫在那個灰色地帶。所以在這點上,師父教導我們對於傳承、對於教典的殷重態度,是我們應該效學的。 [04′25″]
接下來聽下一段。
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
這個分成功:第一個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軌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身正確。還有呢,有了這個造者,這個造者當中包含了一定有什麼?這個教者、學者這兩樣東西在這裡面。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不可能,這第一點。所以這兩個含攝了,那麼說的又殊勝,在這個地方多的有什麼?怎麼講、怎麼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下面哪,等一下講到那個四個題目的時候說它。現在我在這裡,說就用什麼?就用後者那個辦法,用後者那個辦法。現在我們這地方就停一下、休息一下。 [05′38″]
師父說:「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規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身正確。」有記得吧!有在看嗎?還有在這個造者當中,師父說包含了什麼呢?提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想「正法造者殊勝」,好像就是創造正法的人啊!可是師父提出了兩個——教的和學的,這兩樣東西都在裡邊。其實這個提法是會石破天驚的,我們沒想過吧!在很多年前,《廣論》聽到這裡的時候真的有點驚訝:造者是包括教者和學者兩樣東西在裡邊? [06′23″]
師父接著說:「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不可能。」然後想一想是應理的,沒有教的、沒有學的,怎麼會有正法出現呢?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造者出現呢?他前面一定是跟他的老師學,學會了之後一定要往下教。
現在像我們僧團的五大論班,最高班的一開始都是學習五大論、衝擊的第一班,第一班學了之後就要教底下的班。然後在反覆、反覆地給其他班上課的過程中,就像各位班長帶班的時候,你知道帶的班越多其實受益的就是自己。因為你會一遍一遍地重複學習,而且各班都有進度,你不敢懈怠,在上課之前你一定要好好地熟文,深刻地去看師父這個義理是什麼,乃至義理背後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所以在貌似帶班,或者說給別人講的同時,實際上自己是一個非常非常努力懇切的學生、會不停地發現自己很多問題的一個學生。 [07′36″]
所以,在貌似教別人的時候,實際上自己要好好地學。像跟隨在師父身邊學的時候,我也非常非常認真地看師父是怎麼帶別人、怎麼教別人的。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師父給他講一個道理,一定會告訴這個出家人下腳的一步是什麼、腳下最踏實的那一步是什麼,那一步一定是他可以踏上去的,而且是他可以感受到的。 [08′04″]
所以跟在師父身邊學習的時候,我會覺得佛法非常地親切、非常地擲地有聲,是非常真實的。因為每天每天在我們的二六時中,會不停地觸及到自己的內心、觸及到佛陀的教言、觸及到祖師佛菩薩的這些語教。然後我們拿這些語教數數地針對自心的時候,我們就自然會感受到佛法的力量。什麼力量啊?調伏心續的力量。怎麼調伏啊?把那個被痛苦、被各種煩惱逼迫得快抓狂的心,讓它一次又一次地清淨下來,讓它一遍又一遍地回歸在正路上。這就是一個用法來調伏的過程。 [08′49″]
正因為跟在師父身邊學,看他是怎麼樣講,又怎麼樣地帶人的,一個弟子跟上師學的時候也會學到這些。所以我會發現學的、教的這兩個,真的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什麼也不能缺乏的,就像一個宇宙一樣,是非常非常地遼闊和恢宏的。所以當師父從這樣的角度去講的時候,其實內心是滿震撼的!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09′24″]
- 215 - |
⒉您有收穫一種「慧力被提升的感覺」嗎?為什麼?
⒊為什麼聽到師父的解釋時上師會有「石破天驚」的感受?
⒋您在帶別人的時候,會記得自己同時也應該在學習嗎?為什麼?
⒌「以教為學」的概念和下一段上師跟隨師父學習的過程,兩段是怎麼連結的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