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廣海明月]講次0213




【講次】 0213  (2020/04/13 ~ 04/15)
【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音檔 3B 22:59 ~ 24:23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行 第1冊 P91-L8 ~ P92-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1-L10 ~ P92-L3 )
【手抄段落 這裡我也可以用一個比喻……這個學者還要有這樣的條件。


接下來我們再聽師父講的那個譬喻。

  這裡我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一下,所謂比喻是個故事。相傳我們中國歷史上兩位名人:寒山、拾得,以及豐干禪師。他們三位,一個是阿彌陀佛,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普賢菩薩。結果寒山、拾得兩位大士所現的是什麼?唉!一個破和尚,窮叫化一個,什麼都不認識的。他為什麼這樣現呢?就是那個時候現出來的相是禪宗傳的時候。

禪宗的特質是什麼?要主要的見到那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空性。它掃一切法的,實際理地是一塵不染。所以他自己現這個相,就是什麼?窮得身無立錐之地啊!所以通常我們那個叫化子,窮得連他站的地方像一個錐子那麼一點點都沒有,就這樣,他所現那個相。他所以現那個相,是跟那學者相應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如果這個地方教法盛傳的時候,除了這個老師以外,這個學者還要有這樣的條件。 [01′32″]

  這一段師父是在講「學者相續淨」。就是說我們學的人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資糧、這樣一個根機的話,實際上善知識很多法也是講不出來的。講到這裡,按著我們的思路,好像應該講一個很相應的弟子的故事,比如說種敦巴大師怎麼樣去請阿底峽尊者。

但是在三十多年前,師父從老師的角度講,比如說那時候禪宗傳得比較鼎盛的時候,阿彌陀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示現成了什麼都不認識的——師父說一個和尚窮得沒有立錐之地,這樣的一個善知識的行相。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在學空性啊,實際理地要一塵不染,所以就現這個相——窮得沒有立錐之地。現這個相是為什麼?就是跟那個時候學的人相應的。 [02′36″]

  每次看到這種公案都有點膽顫心驚,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因為我們常常就是會把別人當凡夫,這種心思是很普遍的,好像覺得別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萬一碰到這種佛菩薩示現的,就像普普通通的很多人,甚至表現出他受教育的程度還沒有你高的時候,你很難想像他有什麼高深的證悟。

當這樣的一個善知識來到我面前的時候,現在想一下:窮得沒有立錐之地的這樣一個出家人站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現起那樣的敬意、恭敬心啊?但是為什麼那個時候這樣的老師出現,那樣的有情會現起敬意呢?會生起信心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03′32″]

  還有的時候,有的人比如說比較相應神通,當你表現點神通的時候,他就覺得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很多大德是很不贊成這種說法的。因為他們認為神通是「聖末邊事」,真正的是要建立正知見;大家要學會持戒、建立業果見,免去惡趣的痛苦,然後建立無自性、一塵不染的空性見,想法去解決輪迴的痛苦,因為這兩大苦嘛!佛法終究是建立在一個令自他解脫痛苦,達到最完美快樂的這樣一個目標。 [04′16″]

  所以不是要顯得自己多偉大、多了不起,要在別人面前高出一人,都不是這個目標!就是為了非常踏實的離苦得樂這樣的目標。是離什麼樣的苦呢?所有的苦。得什麼樣的樂呢?最圓滿、最圓滿的快樂,完全沒有一絲絲痛苦染雜的快樂。不像我們現在感受的快樂只是壞苦,就是一個苦的漸息滅位,它是有對比性的,跟可能最苦的狀態比起來這是快樂的。但那種快樂完全是沒有可比性的,如果它是一棵樹的話,從樹根到樹幹、到枝葉、花果,全部都是快樂的。 [04′58″]

  師父也會常常講他生命裡遇到的那些很神奇的人,我們在旁邊聽的,有的時候是很害怕的!因為貌似凡夫的一個人,他可能是佛菩薩示現的。所以學了這一段之後,我在想師父舉了這樣一個譬喻,在提醒我們什麼呢?佛菩薩有萬千的示現哪!就像觀世音菩薩他所化現的也是「當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都是根據我們弟子的根機這樣示現的。

所以我們內心裡對一切境都不要抱持著輕蔑的心,尤其是對殊勝境,要好好地虔誠求法,把我們學者的相續——就是我們的心續,從動機到加行、到結行要努力地清淨。真的就是只為正法而親近善知識,只為法來。這樣我們才能慢慢地、慢慢地從善知識示現的一點點、一點點,看到他還沒有示現出來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不可勝數的功德,還有那些證悟力。 [06′24″]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師父倡導有機,在二十多年前,有機沒有現在那麼普遍,而且做有機的人多半血本無歸,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一位出家人這麼關心土地的農藥問題,關心河流、土壤,還有大家吃到嘴裡的是什麼;乃至在地上匆匆爬過的小蟲,牠爬過的土是不是傷害了牠?還有空中的飛鳥、水裡的游魚。

師父就用一個有機的概念,去饒益這些墮落在三惡道的有情,想要照顧牠們。而且也不是他一個人發心照顧就可以了,還努力地帶領我們這麼多人一起發心;不是為了自己今天吃一個無農藥的東西然後來種有機,而是為了修慈悲心、不要去傷害有情,不要去破壞環境。因為環境一破壞了之後,人也走投無路了,人也沒有地方待了!所以現在看看二十年之後有機這麼普遍,有很多人種有機,種著、種著就來學《廣論》了! [07′38″]

  有誰想到一個大德、一個高僧要這樣示現,去研究怎麼種菜種得大家吃得很好,然後因為這個原因還讓大家學到了清淨圓滿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完美的傳承!還有師父辦學校,很多很多的示現,不都是應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需要、應我們這些弟子的需求,然後他來引導我們要怎麼做。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就要用最清淨的發心跟師父一直學下去,才不會辜負大善知識為了教導我們所示現出來的種種利生事業。 [08′32″]

- 213 -
1.請總結一下上師在「看到這種公案」時「都有點膽顫心驚」的原因是什麼?

2.您覺得為什麼當時的有情在看到這樣的示現時會生起信心?

3.您覺得為什麼上師要居然談及重不重視神通的抉擇呢?

4.您有聽出什麼是淨化我們相續的方法嗎?

5.師父推展事業的抉擇點是如何結合到這一講的所詮的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