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92 (2020/01/30 ~ 02/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入門段落】 第1冊 P80-L10 ~ P81-LL5 接著,是一切具有善緣的所化機……這是在辨識所要講說的法。
那麼接著呢,大家看《四家合註入門》80 頁的第二段。說:「接著,是一切具有善緣的所化機,『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就所謂呢「所化機有上、中、下三類,將三種士夫各自修持方式的所有次第,無所缺少攝集一處的,就是本論。」
那麼「三種士夫」是什麼呢?注意聽!注意聽!不要說:「三種士夫我已經非常熟練了」,所以心就馬虎了。要注意聽!「以自利為主,並且因為怖畏三惡趣,希望自己不要墮入三惡趣,而且能獲得人天果位,為此努力的就成為下士夫。」 [00′55″]
可以看清楚,下士夫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誰呀?是為了自己不要墮入三惡趣,希望能獲得人天的果位,將為這樣的幸福,就是來世的人身——暇滿人身而努力的,就成為下士夫。能把自己管好了,也省得佛菩薩操心,對吧?但是,對所有下士夫的想法,佛菩薩們應該是希望能夠是透過共下士道,以後進入上士。那麼這是下士夫。 [01′36″]
然後中士夫呢,「為了自我能夠從六道的輪迴大海中解脫而精勤奮鬥的,就稱為中士夫。」所以他並不滿足於不墮落三惡趣,認為整個輪迴也是非常令人怖畏的甚深可畏的苦海,想要從這個輪迴的海裡面解脫出來,為此精勤奮鬥,就成為中士夫。
那麼「不同於前者」,注意!哪一點不同於前者呢?「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自己精勤於獲得佛陀果位的,是上士夫。」這是對於三士夫最簡略的介紹。大家可以看清楚、聽清楚這三士夫的根本差別在於什麼?
在於他們是為自己——正下士和正中士都是為了自己不要墮入惡趣、不要輪迴,然後發心精進修行。而上士夫呢,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然後精勤;他的目標不是為了解脫輪迴和不墮三惡趣,他的目標是為了成佛! [02′56″]
其中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呢?三種士夫是依靠著什麼來安立的?大家可以想想,是依靠什麼安立的三種士夫呢?是不是依照各自的等起、思想方向來安立的?就是自己的動機呀!你想要什麼,你的目的,對吧?所達到的目的安立的。所以結合我們的經驗來看也是如此,主要是自己的動機。如果好的話,就可以說是清淨的正法;動機不好,就很難說是清淨的正法。 [03′33″]
現在看《四家合註入門》第 81 頁。「我們禮佛一拜,或唸一句『嘛呢』,如果能懷著為了來世人天增上生的動機,那就屬於下士、下士道、下士夫。《道炬論》當中直接顯示的下士夫,最基本必須是希求來世人天增上生的士夫。」
如果只希求今生,是不是《道炬論》裡直接顯示的下士夫呢?有的時候去寺院裡求佛菩薩的,求升官、發財呀、兒子上大學呀,還有很多不能列入《道炬論》裡直接顯示的下士夫!因為還沒有希求來世。「如果只希求今生,就不是《道炬論》裡直接顯示的下士夫。」在這裡邊仁波切是這樣講的。 [04′26″]
所以「如上所說,無論現在我們作課誦也好,或作任何的修持,為了獲得人天增上生,就屬於下士夫。為了自利而希求從輪迴中解脫,無論作任何淨罪的行為,都會成為中士夫的道。內心想著一切有情的利益,即使我只作一個禮拜,那也將成為上士夫的道。
所謂的法,非常非常地甚深、非常非常地細微,僅就相續中內心執持境的方式那一點來安立的,本來可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勝利,如果心被煩惱染雜,就會丟失這樣的功德。所以內心中意樂的差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05′16″]
在這一小段裡,仁波切就在具體的例子上告訴我們,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禮佛,什麼樣的心念咒,我們就會進入什麼樣士夫的道,對不對?譬如現在大家都作課誦,有些人念《密集瑪》、有人念「嗡嘛呢唄咪吽」,有人念「嗡阿惹巴扎那帝」,還有人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如果我們一害怕、一痛苦,想要馬上脫離痛苦的時候,好像那也只是為了眼前對不對?為了眼前的苦、眼前的怖畏,然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樣去稱念佛菩薩的名號,到底有多少念頭是因為害怕來世墮落惡趣,而祈求佛菩薩救護的呢?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 [06′08″]
那為什麼我作課誦的時候,或者我祈求佛菩薩的時候,這個下士夫的心的安立好像都常常不現前呢?是不是我們無限生命的概念還沒有確立?就是我這一個心續是不會消失的,是會從現在開始,從無始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在這中間如果我們沒有了脫生死的話,就一直在生死中。如果在生死中墮落惡趣的話,那就會失去所有學習佛法的機會,對一個凡夫來說是很可怕的,就墮落了!
所以來世有一個暇滿人身,應該是作為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人、想要修行的人吧,最起始的一個追求啊!因為這一生已經過了這麼多了,如果一進入惡道的話,來世就會太長了,那不是幾萬年、幾萬年算的,因為惡道很難出啊! [07′09″]
所以希求來世的心是非常必要的。那麼觀察一下我們自己,比如說,上《廣論》研討、或者去作善行、去護持、去當義工,我們有沒有特別注意策動自己動機的部分?我是懷著一個共下士的心?還是共中士的心?還是一個為利一切有情,希求一切智智的心,去做這些善行的?因為懷著什麼樣的動機,我們所作的善行就會被攝入什麼樣的道。
很顯然,上士道像一個汪洋大海一樣,它所匯集的一切資糧都會成為一切智智的果位。如果能有這樣的一個發心的話,那麼我們所修行的一切都會成為大乘的加行吧!就是前面的準備吧! [07′57″]
所以如果不認真地策動動機去做各種修行,實在是很虧的!這就是為什麼每次聽聞的時候,都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策動一下自己的內心,哪怕是相似的安立,哪怕是現在就想幾個念頭。
我們平常的相續一直淹沒在眼前的芝麻綠豆這些事情上,只有確立一個生命最究竟的目標,一個高遠、終極的目標。看到了那個高遠、終極的目標,其實眼前的困境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勇氣穿越,因為終究這一切煩惱將被解決,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了離苦得樂之道。
對於眼下的這一步,是造惡業過去,還是造善業過去,我們就會很清晰地抉擇清楚。而且眼下我們得到人身,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佳機會,這裡邊的三乘士夫,可以說任我們選擇,一入惡道就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08′58″]
在這一段裡,仁波切特別特別強調內心的安立——你是什麼樣的發心。在這一小段裡邊說:「內心中意樂的差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修行者的差異性是從內心的安立、意樂的差別而導致的。誰最後能夠成佛,誰最後能走怎樣怎樣的路,從你的動機上就區分開了。 [09′30″]
「菩提道次第就完全收攝在《道炬論》裡面。」所以「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這就是在辨識所要講說的法。 [09′48″]
- 192 - |
2.請複述一下三種士夫各各的特徵是什麼?
3.「如果(動機)好的話,就可以說是清淨的正法 」,是什麼「就可以說是清淨的正法」?
4.知道「求升官、發財呀、兒子上大學呀,還有很多不能列入《道炬論》裡直接顯示的下士夫 」後,有什麼感覺嗎?是否很打擊,或者很驚訝?
5.經過觀察後,您覺得自己平時的善行有多少比例是下士夫的動機所攝的呢?上面兩種士夫的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