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76 (2019/12/05 ~ 12/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6:40 ~ 4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4-L5 ~ P54-LL4
【手抄段落】 那現在的欲是什麼呢......來聽聞這個教法。
好!那我們來聽下一段。今天想要聽一下師父在新版《廣論》裡講的「欲令暇身」的這一小段。
那現在的欲是什麼呢?「欲令暇身」,我們得到這個難得的有暇之身,這暇身是專門指如法修行必須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人家很多在家人,儘管他有很優越的條件,他羨慕我們,因為他無暇,他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來修行。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那白白地浪費,不讓它白白地浪費,這些「具諸善者」,這些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不具足善根的人不一樣,不具足善根的人看我們:哪,你們這些人!坐在這地方,我不會跑出去玩一下的?我不會去做這件事情的!我們絕對不會願意坐在那裡聽、寫、讀、背,所以這個需要的很多條件。那麼專心、努力地「專勵」來聽聞這個教法。 [01′14″]
在新版的這個手抄裡邊,師父又一次提到了:「欲令暇身」。說:「我們得到這個難得的有暇之身,這暇身是專門指如法修行必須的條件。」注意!為什麼要如法修行呢?為了究竟地離苦得樂。那麼就觀察一下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師父就針對僧團在講,很多在家人有很多優越的條件,但是他羡慕我們,因為他沒有時間、沒有機會。
譬如說學十五年、二十年的五大論,詳細地聽聞每一部論的解釋,把該背的都背了——五大論的根本頌,還有很多要背;還有需要辯論的,都拿時間來辯論,生命的主軸和所有的時間都是來聞思修的。師父說:「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然後讚美這些具足善根的人,不讓它白白地浪費掉這個暇滿。 [02′31″]
那麼,反觀一下我們自己的現行,譬如說我們在寺院裡面,每天好像都做一樣的事情——聽聞佛法、早晚課、背書、辯論......,似乎日子是重複的,但是什麼是不重複的呢?我們每一次對佛法的聽聞,在我們心續上產生的信仰的力量;每一次思惟,拿所聽聞的道理來對治煩惱、結合心續,內心中收穫的那一分感動;那一分覺得值遇了大寶的教法,在這樣一個大寶的僧團中修行是多麼地來之不易!
在整個從過去到現在的輪迴裡,我到底有幾次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穿上袈裟、值遇宗大師教法,又對宗大師教法具有信心,可以經年累月地聽聞、思惟、修行?這樣的時光對我們來說,從過去、到現在我重複幾次了?是隨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時光嗎?
可能早晨起來我們就會到大殿,就會看到佛陀,但是看到佛陀、看到佛像,經典就在自己的書櫃裡面,在書房裡馬上去就可以拿到經典,真的這一切那麼容易嗎?觸手可及、抬眼就能看到,同行都是跟我一樣穿著袈裟的出家人,真的是生來如此,就像從天上隨便掉下來、被大風隨便吹來那麼容易的嗎? [04′17″]
上一講師父講了那麼多次的難得,這麼多難得的條件而今得到了,那些難得是怎麼得到了?都是過去拼命地修行持戒、布施、忍辱等等,那些苦行換來這一輩子修學佛法的條件。當我們得到了這個條件之後,是否會覺得這似乎是千篇一律的?在寺院裡的時光,對我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非凡的意義? [04′51″]
所以,正在聞思的路上拼命地戰勝自己,我們寺院所有的法師們、小沙彌在努力地背書;沒進僧團的時候可能沒有這樣的一個習慣,但進入僧團之後,就要大量地背誦。那麼背誦這些教典,對我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我感覺苦的時候、樂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甚至吃飯不太合胃口的時候,我是否都能夠堅持那一節背書課,把這些經典上佛陀的教言裝入我的心續裡?到底它會對我的心續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力量? [05′26″]
背書是修行嗎?聽聞佛法是修行嗎?辯論是修行嗎?乃至從寮房走到大殿,每一步路是去朝聖嗎?我們都想千辛萬苦地到聖地去朝聖,那麼佛陀就坐在大殿裡,經典就在經櫃裡面,甚至在我們的書桌上。離苦得樂之道在經典裡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有善知識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一行、一個字、每一部論怎麼解釋、諸家的解釋、那匯歸的解釋是什麼。這個傳承從未間斷,而且如此清晰,就在我們這個僧團,如果稍加思考,考慮、考慮這一切所有的聚合,是否不可思議呢? [06′21″]
是不是像有的時候感受的那樣,好像很容易的樣子?因為這一輩子就是沒費吹灰之力,可能是父母就送我來出家了,或者我小時候就想出家了,好像永遠是個出家人、本來就是出家人一樣,是這樣嗎?還是在六道輪迴裡,我們經歷了那麼多次的重新選擇、重新的選擇,然後好不容易具足了聽聞離苦得樂之道的這個必要條件?
那麼當這個條件聚合的時候,師父說:「要趕快呀!」趕快呀,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呀!這個時光要再再地去思考、去抉擇。因為我們的心會有一種惰性,對到境的時候它不習慣去觀察,好像境那邊方面出生的就是我的感受。實際上我們的心,要主動地對現在的境進行抉擇、觀察,去思惟這一切是為什麼,是怎麼得來的?凡事都有因。 [07′24″]
所以師父接下來又舉了不具足善根的人什麼樣啊?說看我們——啊,這些人就坐在這個地方!他是不會來做這些事情的,因為他想要到處跑吧!坐不住啊!因為心無量劫來已經散慣了,沒法收攝,不可能收攝在教典上。無法專注於聽、說、讀誦經典、背誦經典、辯論這些事情;也無法對於聽聞、讀寫教典、辯論教典產生殊勝的勝解,認為這就是淬鍊我們內心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唯一方式,也是最佳方式。他不會見解成這樣子,總認為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可以達到快樂、可以離開痛苦的。一直讓自己的心留戀、拖延在那些其他方法上,甚至滯留在那些上面,以為那就是離苦得樂之道,因為他的見解是沒有轉過來的。 [08′27″]
那麼我們比如說學辯論的第一課——顏色,討論那些辯論題,我們會覺得:討論白法螺是不是白色,對我心續的煩惱有沒有作用呢?那麼在磨刀的時候,對割麥子有作用嗎?麥田是都沒割的,很多很多麥子成熟了沒有割,但是他在磨刀,那你說磨刀的這件事重不重要?還是就拿一把鈍刀去割好了?這是在磨練我們內心的抉擇力量,讓我們看到我們因不成啊、因不周遍,我們就匆匆忙忙得出那個立宗,實際上是經不起正理的觀察,也經不起智者的一句回答的。
所以如何讓我們心裡拿出來的定義,具足周遍的正因,完全沒有什麼過失,在內心要經過一番理路辛苦的訓練。這種訓練的過程就像教一個小孩寫一二三四五,請問你學會了「一」之後可以去除痛苦嗎?你寫了幾個漢字之後可以去除痛苦嗎?那為什麼所有的小孩都要從那兒開始學?學著、學著就可以學高深的道理了,一定要循序漸進。 [09′32″]
所以師父禮讚這些能夠如理地聞思修的人,認為是具有善根的人。那我們是否把師父這樣的看法放在心上,自己抉擇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是看一行、哪怕是背誦幾個字,我們能否用師父那樣的一個觀點,來看待此時此刻我們這樣度過生命的這種態度、度過生命時光的這種運用方式呢?
如果沒有的話,可否改變呢?如果思惟了也轉變不了的話,是否可以持續地思惟,直到它轉變呢?因為那是事實嘛!看不到、感覺不到,事實就不存在嗎?努力去看啊、努力去感覺呀,終究烏雲遮不住太陽,一切會水落石出的,因為那是真實嘛! [10′33″]
- 176 - |
2.您覺得法師們「在寺院裡的時光」對他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非凡的意義」?
3.為什麼要「主動地對現在的境進行抉擇、觀察,去思惟這一切是為什麼,是怎麼得來的?」這麽作能有什麼效果?
4.學紅白顏色和會寫「一」到底有沒有助於離苦得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