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59 (2019/10/07 ~ 10/0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今勤瑜伽多寡聞……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68-L7 ~ P70-L3 其次第二、著作之因者……學修的方法都是錯誤的。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會一起學習《四家合註入門》。在學習之前,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我現在的狀態,是否能夠馬上專注在聞法上呢?是以什麼樣的意樂來學習呢?要用專注的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究竟地離苦、究竟地與樂,為了這樣的目標,我們必須去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我們需要知道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的因;為了了解那個因,所以才要聞法,所以我們聞法的目標是究竟圓滿的。
那麼當下的起步點呢,就是在因上努力,就是聽聞。所以請大家聽的時候,不要散亂、不要昏沉!因為每天我們在正法上聽聞的時間也不是很多,就這麼少的時間,一定要設法讓自己的心能夠專注。 [01′39″]
好!請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六十八頁,看中間彩色字的部分,我先念一下:「其次第二、著作之因者:今欣樂且勤於﹝ 瑜伽,他派雖說四種,然此係指真實瑜伽止觀雙運,及彼隨順內三摩地。﹞者率多寡聞,而諸廣作聞者亦不善於修持之要,當今行者,偏執自所信解講修,故觀視佛語多成片眼,復乏理辨教義之慧力。故遠離智者歡喜道—— 謂得全然圓滿教證教法扼要之殊勝教授,見已而悲憫彼等,踴躍造論而立誓云:釋此大車道次第,我傑喇嘛心全然遍勇喜。」 [03′08″]
下面我們就可以看講記。那麼「其次第二、著作之因者」就是第二科判,第二科就是講到了為什麼要著作本論的原因,是什麼呢?又提了一下當時的狀況,說:「今勤瑜伽多寡聞」,所謂的今勤瑜伽,那麼就要解釋「瑜伽師」,中文是指修行者。這裡面要解釋瑜伽的意思的話,他派雖說有四種,這四種在《四家合註》當中沒有解釋。密宗對瑜伽的說法,即是為四種,而顯教道次第的瑜伽是什麼呢?就是指「真實瑜伽止觀雙運」,還有「及彼隨順」,止觀雙運以及不是真實止觀雙運、只是隨順的「三摩地」也是可以的。所以他這個「勤」,就指想要學習並且覺得瑜伽是很好的。這裡面有一種欣樂歡喜,就是非常非常想要。 [04′21″]
雖然是這樣,但是他們「率多寡聞」,是指他學習的是很少的。當時宗喀巴大師的時代,很多修行者,他們自認為是很大的修行者,可是往往就是缺乏多聞,這是當時的一種現象。總攝起來就是非常非常喜歡修習止觀雙運及彼隨順、非常非常愛樂修行,可是對於教典的學習是非常寡少的,缺乏多聞。 [05′05″]
那麼第二種,「諸廣作聞者」,也有一些人是聽得很多,但是他們真正在修持的時候,卻沒有很好地理解修持的扼要,沒有達到善巧。「當今行者」,就在那個時候,行法者、修法者大都是什麼狀況呢?想一想大都是什麼狀況?「自所信解講修」,對於任何自己所信解的講說及修持,由於「偏執」,不論是好是壞,都說這個是好的,而沒有遍觀一切佛語,只是少分、少分地觀看之後,就對此產生了愛著。
「故觀視佛語多成片眼」,對於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自己缺乏理路辨析的能力,缺乏力量,內心沒有這種分辨的「慧力」,沒有能力區分,所以對經教的意思無法各別地去區分。各別區分是什麼意思呢?比如這裡是講這個的、那裡是講那個的,要分得很清楚,可是他分辨不出來,不能體會其中的義理。 [06′25″]
所以整個的修行過程之中,這第二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他當時為什麼要造這個論呢?就由於當時藏地有很多教派,各有自認為好的修行方式,但是在宗大師看來,很多都是不理解真正修行的方法和佛陀的教義。有些人看起來自己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者,但是他修行的方法很多是錯誤的。
在這種狀況下,造這部論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如果不造這部論的話,有很多修行的方便、學修的方法都是錯誤的。最可惜的是,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 [07′15″]
我們會發現在這裡邊講了兩種狀況:愛樂止觀雙運及其隨順的人就寡聞;廣聞的人卻沒有達到修行的扼要。實際上這兩種似乎是很用功修行的、很歡喜修行的人。可是很歡喜修行,修行的方法卻是錯誤的,而這個是誰發現的?是宗大師發現的。
宗大師發現了之後要怎麼辦?他校正這些錯誤,來給這些非常愛樂修行的人、非常用功修行的人,給他們一個正確的修行方法,讓大家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為了修行所流的汗水和淚水不至於白流,這是一個非常深的恩德! [08′07″]
- 159 - |
2.對於第二種情形您覺得是否也是當今的現況呢?
3.您覺得您自己屬於這兩種情形的其中一種嗎?為什麼?
4.您覺得為什麼大師能夠發現這些修行人的錯誤而且又發心造論將之改善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