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48 (2019/08/29 ~ 09/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8:47 ~ 19:48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行】 第1冊 P74-LL4 ~ P75-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4-LL3 ~ P75-L4 )
【手抄段落】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的話......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端正一下自己的動機,把自己的續流從平常忙碌的那些事情上轉到聞法上。觀察一下自己為什麼要來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呢?應該用什麼樣的動機才能跟這樣的法相應呢?
就是一定要再安立: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必須希求佛果、成就無上正等菩提,將來才可以利益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那麼成佛的因到底是什麼呢?因一定要先知道,要想知道這樣的因就必須要聞法,所以聞法的時候注意要專注,要將所聞的法義結合內心。 [00′58″]
今天我們來學習師父講的下一段。這一段師父主要是從他個人的經驗來說的,說剛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遇到了種種的困境,最後是接觸到了本論之後解決了這些困境。可以從這個經驗中,知道《菩提道次第廣論》本身是會解決修行人遇到的困境的。大家可以聽一聽,師父到底剛開始學的時候示現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呢?《廣論》又是怎麼解決的呢?好,大家開始聽! [01′44″]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的話,我當初修學佛法以後,也是遭遇到種種困難。那個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間有種種諍論,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對我們畢竟比較更隔閡一點。南傳是小乘的,我們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們目前來說嘛,我們同樣是大乘的,對不起!這個裡邊又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有說性宗、有說相宗,然後呢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講修行的,有人講這個。乃至於同樣的宗下,對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樣的念佛嘛,它又有這樣的不同的法門,大家互相彼此間不能相容,我實在是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02′47″]
這一小段,師父說自己「當初修學佛法以後,也是遭遇到種種困難」,這個「也是」就是很多人學佛法其實會遇到困境。那麼師父遇到的困境是什麼呢?說大小乘縱然有種種諍論,但是好像還好,主要是大乘內部的;同樣是大乘的,性宗啊、相宗啊、教下呀,乃至各種法門、念佛法門之間,當我們不會融會貫通的時候,就會發現彼此好像是不能相容的樣子。
然後說:「實在是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比如說看一個禪宗的,然後看個淨土的,再看看天台宗的......等等,接觸很多法門之後,其實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邊聽一點、那邊聽一點,聽得很多,但是要自己用功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03′52″]
像我想起來有一些居士說:「到底是念阿彌陀佛呢?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呢?」「是念觀世音菩薩呢?還是念地藏菩薩呢?還是念文殊菩薩呢?」甚至觀想一個佛像要打坐的話,到底是觀想觀世音菩薩呢?還是觀想文殊菩薩呢?這問題有的時候就攪了好幾年都決定不下來,覺得好像哪個都行,又覺得哪個都捨不下。到最後就莫衷一是,陷入猶豫的困惑。 [04′27″]
像之前大家都聽過一個公案吧!就是有一個人他在思考因果的問題,不知道這因果到最後是怎麼回事?後來他就去問一個修行人,說:「如果是大修行人的話,還落不落因果呢?」那個人就回答他說:「不落因果!」然後就是因為「不落因果」這句話,他得到了五百世的野狐身。這個故事很有名哦!
其實他就答錯了一個字,應該答「不昧因果」,就是非常非常有修行的人不是不落因果,好像因果的法則在他身上失效了,不是這麼回答!而是說他不愚昧於因果,他會對因果了了分明、毫釐不差地精勤持戒。 [05′21″]
就一個字哦!你想想,當我們對一個問題起了疑惑之後,如果是真正的疑惑,就會梗在心頭啊!然後你會一直探索這個問題,可能跟很多人探索,但是你得到答案並不是很滿意,然後自己去看經典、看論典,好像看得疑雲更重了,一個問題在心裡有的會鬱積十年。像那個人問了那個因果的問題,後來給他答的是這樣答的,如果他信了的話,說:「最有修行的人就不落因果」,好像因果法則在他之外了。如果這樣去修的話,也是非常危險的! [06′04″]
所以當我們很想修行的時候會遭遇到種種困難,師父說:「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因為對這件事非常認真啊!我們是非常非常認真拿所有的生命來求解脫,希求證悟的體驗。可是一旦陷入疑惑,沒人指導、問不到答案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痛苦的。 [06′35″]
- 148 - |
2.當困惑已經發生,上師進一步跟我們講了修行人變成狐狸的故事,是要進一步指出什麼嗎?
3.許多問題我們沒有解決,但也沒有「真的是非常痛苦」,看起來是因為我們沒有「非常非常認真拿所有的生命來求解脫,希求證悟的體驗」,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