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39 (2019/07/29 ~ 07/3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0:34 ~ 12:59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行】 第1冊 P71-L7 ~ P72-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1-L6 ~ P72-L5 )
【手抄段落】 這個「教授」......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這個「教授」,這地方要說明一下。教授呢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經過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換句話說,經論這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一個內涵,這個裡邊重要的關鍵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後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的地方,這個就是「教授」。
譬如說我們常常看一本書,那麼看過了以後啊,並不能夠把握得住這個裡邊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間,怎麼樣互相配合,那麼小乘,然後呢上去怎麼樣地層層上去,這裡邊都有它必然相互的關係。你能夠了解了,這個時候它是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 [01′27″]
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說:性相角立。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兩隻角一樣,各是各的,實際上呢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須是互相相輔相成。這個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兩個——鋼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鋼筋,那個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結構。
現在你把它拆開來了,骨頭是骨頭,肉是肉,乃至於說這兩個你不能配合的,這豈不是很糟糕嗎?這個差在哪裡呢?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那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02′26″]
這兩段大家可能也都很熟了,尤其是帶班的班長,可能已經都很熟了。在我們聽聞經典的時候,有一種心態是要不得的,就是:「啊!這一段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我聽得很熟。」聽得很熟之後,注意力就會分散,就不會再往深去探究。
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停在原有的那個層面上,久了之後就會慢慢地漫不經心吧!或者會不會有一點小驕傲呢?說:「我都懂了!」或者你感覺到索然無味。這些都是學得久的同學特別要注意的!
就算對這一段學過一千遍,但是我是否能夠真正地了解師父在這一段裡所講的內涵是什麼?就算是了解了這樣的內涵,那我心中會不會生起合量的覺受,來跟這樣的內涵相應呢? [03′29″]
所以我們重複地聽聞一段師父的教言,不要覺得我已經都懂了、我聽過了,或者這是我熟悉的東西,然後就開始不認真。這種心態久了之後,唯恐成為教油子。雖然教油子這個詞大家很恐怖的、很驚恐的,因為一旦成了教油子之後就很難治,但是要知道我是怎麼變成那樣子的?
所以聽聞的時候好好發心,再次地聽聞聽聞過的教典的時候,不要漫不經心,不要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要去往深了探究。還有一種思路就是:「我可能要閉關修,才能把這段修出來。」也不是這樣的,在聽聞的時候就要有層層遞進的感覺,層層遞進。 [04′19″]
所以,在這一段提出了怎樣能夠得到圓滿教法最重要的圓滿引導,一定要殊勝的教授。那麼「教授」,師父說這裡邊是「特有所指」的,指什麼呢?注意!大家可以看一下手抄,是「經過善知識」——出現了「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又出現了「經論」。
然後師父說:「換句話說,經論這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一個內涵,這個裡邊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句話,在提到要有殊勝教授的時候,善知識出現了。
那麼善知識要做什麼呢?就是要把經論裡邊的一種關鍵指導給我們,一種內涵讓我們能夠領會得到。什麼內涵呢?就是諸佛要引導我們凡夫;誰引導我們呢?是諸佛;引導誰呢?凡夫;做什麼呢?就是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一個內涵。 [05′35″]
師父用這麼簡潔的一句話,但是這裡邊的內義實在是太豐沛了!而這裡邊每一個都不能缺,每一個!聽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心生歡喜和感動?因為什麼?這裡邊出現了「善知識」。
如果沒有善知識,無法啟發我們宿世的善根,就會變成冥頑不靈或者沒有感覺。有了善知識指導我們,我們才能夠認識十方諸佛,才能夠知道我現在是個凡夫;居然是個凡夫,還能夠從凡夫去修一個道,能夠成佛!所以這裡邊跌宕起伏的很多內涵,都在這一句話裡師父就交代完了。 [06′27″]
- 139 - |
2.對「教油子」這個詞您有「很恐怖的、很驚恐的」嗎?為什麼?可怕之處何在呢?
3.為什麼「「我可能要閉關修,才能把這段修出來。」的想法是錯的?在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裡,有什麼正確的修行方法能將這些覺受生起來呢?
4.您有對善知識的出現和作用生起「心生歡喜和感動」嗎?為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