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35 (2019/07/15 ~ 07/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6:57 ~ 09:4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0-L1 ~ P71-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0-L1 ~ P71-L1 )
【手抄段落】 不單是自己的......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不單是自己的對認識方面是這樣,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地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本來這個理解、辨別,應該是說兩點,就是理智的辨別。這個地方用「言」字,這個有它的道理的,簡單地說一下。通常我們作學問常常有一句話叫「真理越辯越明」。是!你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復推敲這樣好,往復推敲這樣好。
我們不要說作學問吧!譬如我們世間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也許你覺得沒勁,但是兩個人碰在一塊兒,如果談什麼問題啊,大家辯起來,平常我們常常說「抬槓子」,或者佛門當中叫「沖殼子」。哎呀,這個抬起槓子來,沖起殼子來,是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來了。 [01′23″]
那麼修學佛法的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善巧利用這個特長的話,我們可以產生更深遠的功效。不過這個辯論哪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譬如我們現在經過陳那、法稱兩位菩薩進化以後了所謂因明之學,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那這個是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那是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理智上面的辨別能力也沒有,修學上面的這樣的學辯的力量也缺乏。
因為這樣,自己又不能完整地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樣;又不能善巧地去辨別這個完整的教義,所以總歸走偏、走錯。因此,對這個圓滿的道路,這個佛指示我們正確的這個,我們就走錯了,所以下面說,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02′49″]
大家有沒有聽到這一段師父是不是主要都是在講用什麼樣的方法越辯越明?用什麼樣的方法?是辯論對吧!介紹了一種學習方法。「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如果說缺乏了「理辯教義力」的話,那麼就用辯論的方法把它補起來,所以這一段師父都是在講辯論。是不是這樣?在多少年前講辯論啊?三十年前講哦!
像那時候可能我們連「辯論」這兩個字都想不到,看這一段就覺得:哦,大家在一起討論比較好!所以才在這裡邊說:「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復推敲這樣好」,然後師父又重複一遍:「往復推敲這樣好。」 [03′44″]
這裡邊講了一下我們的習慣,或者說我們的習氣。一個人討論一個問題,和兩個人討論問題,說:「抬槓子」和「沖殼子」對吧?這個師父在《備覽》裡還有一大段在講。說:「抬起槓子、沖起殼子,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個「勁」是什麼啊?歡喜心對不對?和力道,就提起來了。
一旦把我們生命裡對某一部分跟別人討論問題那個力道提起來,用在佛法上的時候,能夠善巧地利用這個特長的話,那麼可能就不會「復乏理辯教義力」,就不會缺乏這個特點。 [04′23″]
所以從這樣的一個角度,師父居然給我們介紹了什麼?因明啊!陳那和法稱兩位菩薩的因明之學,說是非常好的一個辯論的方法。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從《攝類學》開始,對吧?我們就學習辯論的格式、辯論的方法、幾種回答等等。
現在想想,如果師父知道我們這麼多人在學習,他應該會非常非常開心吧!三十年前師父就期待我們能夠這樣地學習。那如果我們這樣地學習,是不是已經學得很好了?不會呀!剛剛開始。那大家沿著這樣的理路學下去就好了! [05′01″]
這裡邊提出了所謂「因明」,因明的意涵就是指明了原因,而這些量學的論典,也是從正因的角度讓我們明了取捨的主要方法。
那麼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教典呢?師父在《備覽》裡邊有講經典上很多時候都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問答問題,就是有人提問題、有人回答。後來又講了禪宗祖師也是這樣的,有人提問題、有人回答。有的時候是弟子問、有的時候是善知識問,互相問的。有的時候一個答案,有的人就大徹大悟了。
大家也知道果芒派被稱為「多門札倉」,就是辯論、辯論,辯論的人就從牆出去了,就是他開悟了。但是不是所有開悟的人都可以從牆出去?也不一定!有個這樣的傳說。 [05′54″]
- 135 - |
2.為什麼透過辯論我們就能提起「歡喜心」和「力道」而不是「瞋心」呢?
3.如果您已經開始學習《攝類學》您會覺得「我們這樣地學習」「已經學得很好了」了嗎?為什麼上師這麼說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