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18 (2019/05/16 ~ 05/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3:26 ~ 04:43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7 ~ P68-L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7 ~ P68-LL2 )
【手抄段落】 那麼是的,有的時候......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我們聽完六祖大師的故事,再看一看在舊版的《廣論》,師父從「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這個偈子,就講到了六祖大師。說確實是有這樣的一個祖師做了這樣的示現,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這件事呢?請大家就繼續聽。 [00′29″]
那麼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有這種狀態,譬如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可並沒有廣博的認識,他為什麼這樣好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對於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
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01′49″]
我們看這一小段,我提問題,大家想一想。師父說:我們看見這種狀態,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沒有廣博的認識,那為什麼這樣好呢?大家還記得師父剛才是怎麼講的吧?師父說:「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接著師父講:「對於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
注意喔!師父從時間軸上讓我們拉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視野,一個是說:「宿世多生多劫累積了這個基本、基礎」,這是說六祖大師的;那麼反過來看到我們,用我們的肉眼看得見的,只是人世間短短的幾十年,乃至是一百年。 [02′49″]
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師父說:「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什麼叫從前面的無限到後面的無限?是不是揭示了一個「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概念?大家想一想,對於剛剛開始學佛的同學,這個概念應該是滿挑戰的吧!
如果剛剛開始接受佛法,提到「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概念的話,好像就進入了一個渺茫的狀態,不知道該去追尋什麼。但是師父是把我們的生命放在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軸上去觀察的。 [03′34″]
接著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不是有生有死嗎?現在為什麼又提到了好像無始也無終、連綿不斷的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呢?」這是一個問題。
短短的幾十年到一百年的生死,乃至到無限的過去和到無限的未來,時間似乎是沒有盡頭的、不能丈量的。你說無始無終怎麼丈量呢?就只能說無始無終——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其實這個概念是非常衝擊我們的思考角度的。
當我們想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時候,當然說一期生死是比較眼前的、比較看得見的,但是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個只能用心去思考:我的生命真的是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現在只是向無限未來的一個進程嗎? [04′40″]
在這個進程中,師父又把鏡頭拉到修行,說:「修行階段就是從開始一點也不認識,接觸佛法之後步步上升,一直到究竟圓滿。」在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裡邊,談到修行的話,一定從開始到認識、到最後,它在這裡邊是有一個過程的。
那麼這裡邊會經過怎樣的過程呢?說:「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就是你突然想要了解佛法,像六祖大師就是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就突然去尋覓善知識了。 [05′17″]
大家可以想想這輩子學習佛法的因緣到底是什麼?是什麼觸動了我們的心?像有很多人是到鳳山寺看了師父,就想要跟師父出家了;還有的是在營隊中遠遠地看到師父的身影;還有的是在師父示寂之後,聽到有這樣一個僧團,他忽然感覺到:「啊!人生還有這種活法,那我決定要這麼活——像師父那樣活過我自己的人生。」就來出家了!所以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契入點。 [05′54″]
注意!「然後親近善知識」,就開始尋覓善知識;然後「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師父說:「這是必然過程。」又出現了,注意!「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哪個經過多生多劫?首先,我們的生命狀態是從什麼?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個拉長不是一般的拉長啊!它已經拉到無盡了,這是無盡的一個生命的長度。在這個無盡裡邊,從聽聞佛法以後如理思惟、認真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多生多劫,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還是可以丈量的?比如三大阿僧衹劫、幾大阿僧祇劫,發心之後怎樣、怎樣、怎樣,都是可以丈量的。 [06′56″]
我自己聽到這個部分的時候,還是很佩服師父的勇氣呀!因為通常我們在給別人介紹佛法的時候,前後世有的時候是一個很大的檻兒,對不對?你怎麼證明有前後世呢?有些人不相信前後世。
再一個,把時間拉到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到底要怎麼講這個事情?師父居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這個偈子裡就講到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注視到幾十年乃至一百年實際上是無限生命過程中短短的一個瞬間,如果放到這麼長的話,這就是個瞬間。 [07′43″]
如果說一天放到一生中可能也很短,一小時放在一生中,甚至五分鐘放到一生中就像瞬間一樣。所以時間是一個對比的概念,但是師父在第三卷,就把一個弟子一下子放到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樣的視野,去看待自己的生命。
我不知道諸位會不會覺得遼闊?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迷茫:「真的是從過去到未來我都沒有消失過嗎?」這裡邊就會像很重磅的理路一樣,打擊我們那個不思考的狀態,會去思考:「為什麼在此處師父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時間概念?」我覺得這一小段的時間概念是非常醒目的,不知道諸位讀這一小段是什麼感覺?我自己是被這個時間徹底地撞到我的心。 [08′37″]
- 118 - |
2.什麼叫「進入了一個渺茫的狀態,不知道該去追尋什麼」?如果你原本「知道該去追尋什麼」那那個「什麼」是何物?
3.雖然上師說:「其實這個概念是非常衝擊我們的思考角度的」但您的思考角度是怎麼被衝擊的?哪個角度被衝擊?
4.「就是你突然想要了解佛法」會不會很奇怪?這種對佛法的興致真的沒有前因後果嗎?屬於你的那份「突然」又是什麼呢?您能解釋它的出現嗎?
5.為什麼從「突然想要了解佛法」然後親近善知識」到「認真去修行。」這個過程「要經過多生多劫」這點要特別被我們注意?
6.上師「還是很佩服師父的勇氣」請問您覺得上師覺得師父是勇悍在何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