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17 (2019/05/13 ~ 05/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1 24:51 ~ 36:40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13-L4 ~ P18-LL3
【手抄段落】 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一直等到他老師講才體會得到。
前一節課我們講了「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這裡邊師父很強調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那麼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嗎?在傳承祖師裡都是這樣的嗎?有沒有不一樣的示現呢?可能有些同學心裡也會現起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師父就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是在新版的《廣論》第一卷的部分。 [00′43″]
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實際上的事例、比喻來說明。在這個整個的漢人的中國人的歷史上面,有很多了不起的大祖師,這個大祖師當中有一個最了不起的大祖師之一,是禪門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南方人——嶺南,拿現在來說的話廣東一帶。他是初唐人,那個時候那個地方叫南蠻,就是沒開化的地方。他有一天在鄉下,聽見有人念《金剛經》,念《金剛經》就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大悟,開悟了。
我們說:「哦!這個六祖大師這個人真好了不起!」我們現在很多人念了《金剛經》,念了一輩子,一動都不動,像木頭一樣。我想在座大家很多人都念過《金剛經》嘛,我也念過很多遍,什麼都不懂;聽人家講過,還是不懂。他既沒有聽人家講,就這麼念一遍,開悟了,應該說,他自己就懂了吧!實際上是不是呢?不一定。
這個故事的下面,我是只敘述這個很簡單的一部分。那因為他聽見了說:「啊,這麼好啊!」他就問這個人,這個人說:「啊!我是不懂,我隨便念。現在有一個祖師,他在黃梅,黃梅五祖,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德!你去找他。」所以他就專門向北方,最後到這個黃梅禮五祖。 [02′47″]
那麼這裡有一個公案,五祖要傳法啦!然後這個《壇經》上面你們自己看一下,我只是簡單說一下。說:「現在我要傳那個法了,看看你們這麼多弟子,哪一個最精采就傳給誰!」結果叫他們寫一個偈。
他那個時候有一個上座,換句話說那個弟子當中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家認以為這個最了不起的上座,他寫了一個偈。他自己雖然是了解,可是他不敢拿上來,說萬一老師說不對,那不是不好意思嗎?這樣。所以他想了半天,又不敢拿上去,但是呢,大家都等著他,不拿出來又不行,所以他就叫人家寫在這個牆上面。
所以他就寫在牆上:「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令染塵埃。」就這樣。大家一看,「啊,好了不起!」就這樣。那結果呢?這個實際上這個偈表示條件還不夠,不過他的那個老師就說:「那這樣去用功已經不錯啦!」那最後大家就拿這個東西去念。
這個六祖大師聽見人家一念,那時問他:「你念的什麼啊?」說有這麼一回事情。六祖說:「這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六祖居然說這個不行,「那難道你也懂嗎?」「對,我也懂啊!」所以他也跑了去也寫一個。他就跑到那同樣的地方叫人家寫一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非常有名的公案哪!啊!大家覺得,一看那個偈曉得那個六祖何等地了不起! [04′44″]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會聽見,以為六祖大師聽了《金剛經》就懂了。實際上你說他不懂嗎?不對。是,說他懂嗎?下面還有個故事,我講下去你們就知道。結果大家鬨起來了,這個,五祖在裡邊聽見有人外面那兒鬨,一看!這樣,一個偈。五祖是一個腦筋,那這種人,祖師當然曉得,曉得這個是六祖寫的。
這個偈是通常說明心見性了,可是他現在如果傳給他的話,這個下面就要起鬨啊!那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地方,那個上座都沒有份,我隨便挑一個張某某給了他了,那你們大家會不會氣他啊?這個很可能會這樣的現象啊!這個故事就有很類似的這種狀態。他平常嘛處處地方就不行,來了是最晚來的一個,而且是南蠻一個蠻子,話都不通的,這麼一個人,這樣。
所以他也是說:「抹掉了!」說:「也一樣不行、一樣不行!」那既然是老師說不行,也就算了!實際上他是有名堂的,可是他那個師徒之間都不動聲色,老師也沒有說什麼,那個徒弟乖乖的。那六祖去了以後幹什麼?去舂碓米,換句話說,拿現在來說,做苦工。我們現在這裡不會做這件事情啊,那給你打掃廁所、跑去到院子裡面一天到晚忙這個,這樣。 [06′20″]
那後來有一天,經過了好幾個月。他在那地方做了幾個月?做了八個月苦工,也從來沒有老師給他講什麼話,他也不會覺得:「什麼?把我跑得來,一丟,丟了八個月,理都不理我啊!」他也沒這樣。有一天,那黃梅五祖好像跑出去散步,隨便七轉八轉就跑到那個舂米的地方去,看見他正在舂米。
他就問,說:「你那個米舂熟了沒有啊?」「舂熟了。」這個大家現在不太懂,我簡單說一下。那個米啊,不像現在用機器打的。以前有一種粗的磨子,它磨了以後,那個米——不是本來是稻,稻你們知道吧?稻不是外面有保護的那個嗎?那個裡邊有粗糠跟細糠。
第一次磨了以後,那個粗糠磨掉。那種磨子我小的時候還曾經看見過,可是已經用不著了,那時已經有機器來了以後。他先把那個東西磨一下,那個粗糠磨掉了。粗糠磨掉了以後呢,然後一般的人家就有一個石臼,他就去在裡邊用一個東西來舂。那舂了以後,然後這個細糠慢慢地就米與米之間大家摩擦,那個細糠就脫掉。 [07′47″]
那麼像這種人多的地方,那個舂的那個石臼有大有小的,像那種大的道場都是很大的,所以他六祖大師專門做這件事情。然後因為他身體比較瘦,要舂那個米的,要把那個,那是一個槓桿的原理,他要把它踩下去,一鬆,那個石頭就「蹬!」一下,使那個舂子就舂到那米裡邊,這樣。
所以因為這個六祖大德身體很瘦小,那力量不夠,所以他身上面綁了一塊石頭,然後踩在那個舂子上面的話,石頭加重了,把那個抬起來,一放,掉下去。這樣一件事情。所以慢慢、慢慢地碾掉那米的糠,那細糠舂掉了,這樣子那個米就舂熟了。舂熟了以後篩一下,篩一下那個糠就篩掉了,那個米就留下來了,就這樣的一件事情。 [08′53″]
所以那個黃梅五祖啊,就跑過去,到那個石臼旁邊拿了一個杖,敲敲那個石臼:「這個米熟了沒有啊?」他就問了這個六祖這樣的一句話。六祖怎麼回答啊?「已經熟了很久了,但是還欠一樣東西。」「欠什麼?」「要篩一下。」這個舂米本來就是這樣。那麼他們師徒兩個的對答,你們懂不懂啊?我們平常粗枝大葉去看,不懂的。那事實也就是如此嘛!
譬如說,你們在那兒掃地,我就跑過去問:「掃好了沒有啊?」你們說:「掃好了,只要把它畚斗畚起來,丟出去就完了!」就是這樣。這個是一個現成的一個狀態,所以五祖就問。「那麼好。」問完了以後,也就像家常便飯不動聲色,那五祖就回過頭來,就走了。
他拿了一個手杖,回過頭來的時候拿那個手杖,譬如說,本來我是面對著這個石臼來問話,那個五祖,等他回過頭來,他背對著;等到他背對的時候,拿那個手杖就在那個舂米的石臼上面敲了三下,「篤、篤、篤!」敲了三下,那個好像一個無意識的動作這樣,走掉了。 [10′19″]
實際上這個裡邊都是玄機啊!他那個對答、背過來、敲三下,都是玄機。所以那天晚上半夜裡三更,那六祖就偷偷地跑到五祖的房裡去。五祖在那兒等著他,他就拿了《金剛經》來給他講道理,就這樣。然後講的時候,他用他的袈裟,那個袈裟把它遮起來,所以不讓人家知道。他到底說什麼?不知道。可是有幾句話,那個六祖說:「啊!何期自性本具萬法,何期自性......」如何如何,那個《壇經》上面都有說這個話。 [11′08″]
我為什麼要特別講這句話呢?就是說,六祖大師在八、九個月以前,實際上應該算起來,從嶺南到這個五祖的道場要走好幾個月,假定說一年以前,已經聽見了,一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已經了解了。結果又跑到五祖這個道場住了一年,一直等到半夜裡邊,那五祖拿了《金剛經》給他講,他說:「啊,原來是這個樣!啊,原來是這個樣的!原來是這個樣的!」說了很多「原來這個樣」,那表示他本來懂不懂?原來並不懂。
我們呢?個人由於個人的腦筋,這個靈敏程度的不一樣,多少會講一點。比如說我們現在來講,看了以後,或者講了以後,你說:「啊,懂了,懂了!」多少會懂一點,懂一點什麼?文字相。文字相上面也有深淺的不同,或者文字的內涵多少有一點體驗,可是它究竟的內容,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就像六祖大師這麼了不起的人,究竟的狀態當中,究竟的這個狀態,一直等到他老師講才體會得到。 [12′32″]
六祖大師的故事聽完了。可能很多同學對於六祖大師的故事很小就知道了,我也是。那個時候應該所有的佛教青年都覺得六祖大師好像是偶像一樣,很崇拜六祖大師。像這個公案其實都已經看過很多次了,但是還是過一段時間就看一遍、過一段時間就看一遍。尤其是對於六祖大師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也會放在心上去想一想是什麼意思,但多半也想不清楚,實際上不學毗缽舍那也很難想清楚。 [13′15″]
這個故事為什麼我要在這個地方請大家再聽一下呢?因為師父在第二卷講的時候,師父的詮釋的要點主要是說: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識引領,沒有善知識引領的話,實際上還是很難到達究竟的證悟的高度。這裡面師父就很強調啊!我這一次再讀六祖大師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弟子相。
你看!他自己寫的那幾句,他一定知道是比當時的神秀大師寫得深的,但是他的老師就是五祖大師還是命令人把它擦掉了,對他的證悟經驗表示一樣的。這個時候,因為千里迢迢來尋五祖,想要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至所有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所以六祖大師對善知識的做法沒有什麼想法,就乖乖的——師父用了一個「徒弟乖乖的」。沒有任何覺得我寫得這麼好,怎麼老師覺得跟他平等,一樣都擦掉了呢?應該至少評論幾句或者心裡有什麼想法,全都沒有!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 [14′45″]
接著呢,他還在那做苦工,從早到晚忙。這裡面最感動的是,說六祖大師比較瘦小,他居然在腰上綁了一個石頭。你看!像他做這個苦工是多麼地用心啊!一點點投機取巧的心思都沒有。大家都知道如果在腰上綁一個石頭的話,天天磨、天天磨,那不是磨一天、兩天哪,快到一年吧!八、九個月這樣的時間,所以一定是很辛苦的。
看六祖大師的人品啊!就做舂米這樣一個事情,是非常非常認真地做。而且過了這麼長時間,五祖大師去看他,他倆的對話,師父特別還把這個對話用現代版的方式再給我們講一下。師父說:「掃好了沒啊?」說:「掃好了,只是用畚斗畚起來丟出去就完了。」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 [15′38″]
在這裡邊要講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就是對於一個希求於法的弟子來說,善知識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他都會覺得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麼內涵。所以對於一個準備好了的心來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他都非常地明白。
像我們要學六祖大師,觀察一下自己,就算老師明明白白地講都聽不明白,對吧?還要講很多遍,然後要討論,還是聽不明白。如果說拿著一個手杖在那個石臼上敲三下,「咚、咚、咚!」不知道會想出什麼樣子來?不知道是會想成什麼花樣來?六祖大師他們師徒都沒有講話的,就知道:「哦!原來要給我傳法了,要給我講經了。」非常地低調。師父非常非常生動地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我們要好好地努力,成就弟子相! [16′42″]
我講了這個六祖大師的例子,再想一下:欸!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從聽聞開始嗎?六祖大師也沒廣聞啊!他就是聽別人唸的《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突然開悟了!然後就生起了去尋覓《金剛經》要義強烈的道心。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廣聞啊!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如果有這樣的疑問的話,接下來師父在舊版《廣論》就解釋了。 [17′15″]
- 117 - |
2.您聽完師父講六祖大師的公案後有什麼心得嗎?您會覺得這是我們不需要多聞的佐證嗎?為什麼?
3.您覺得為什麼上師要強調「乖乖的」?
4.大師的示現為什麼是「乖乖的?」如果去提問的話就是「不乖」嗎?
5.您覺得大師這種「心領神會」的高度我們學得來嗎?如果不行的話為什麼上師要分析它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