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全球廣論]講次0103




【講次】 0103  (2019/03/25 ~ 03/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6:40 ~ 27:08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2 ~ P63-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2 ~ P63-L6 )
【手抄段落 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這個很可惜!


那麼接下來,什麼境界是我們所對的呢?比如說在對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行持?身語意三要怎麼樣作意?為什麼要這樣作意?根據什麼樣的道理?為什麼要選擇這種作法呢?以及這種作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師父後來講了:「一定的!」就是一定會產生那樣的結果。如果你那樣做了之後,尤其是等到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的時候,就會有那樣的結果。所以這不是用了很多功然後結果什麼都沒出現,不是這樣一件事情,是說造了那個因、修了之後,一定會出生這樣的結果。 [00′47″]

  那麼我們修行所要得到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想要成為菩薩,脫離生死,甚至想要成就無上的佛果,這就是我們期待的果。

那麼就要討論一下我們所面對的狀況,比如說生、老、病、死一定是我們所面對的,對不對?六苦、八苦都是我們要面對的,上師、三寶也是我們要面對的境界,經典也是、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所對的境界嗎?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啊!我一定能夠對佛菩薩這樣的境界生起信心、生起感動,所以我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01′34″]

  我們現在在學習宗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學習菩薩的心續裡流淌出來的這些甘露正法,很顯然會對到兩種境,一種境是能夠讓自己的染污習氣生起來的,一個是讓我們往上走的這樣一個境界。

雖然境是上師、三寶這樣一個境,但是如果內心沒有信心的時候,也會對他造惡業。所以不論境界上殊不殊勝,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才是最根本的道理。而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為什麼會選擇去勝解作意?這裡邊還是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關乎到我們生命真實的苦樂問題。 [02′27″]

  所以說算盤啊!這個算盤。大家都知道賬房先生,在老的電影裡邊都是在打算盤的,現在沒人打算盤了。我們在計算是苦還是樂的這個算盤,要在內心裡計算得非常非常清楚的:我如是做就會得到如是的結果,這樣做就得到那樣做的結果。這一點自己在心裡邊要算得清清楚楚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能夠把它算清楚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聽了佛陀講的業果的道理——如何是苦因和苦果,如何是樂因及樂果;我們對這樣的道理反覆思擇之後,選擇去種善因、結樂果,對治惡因、苦果。所以還是師父說的那句話——這是確定的,不用懷疑! [03′27″]

  下面我們再聽前面那一小段的後一部分。



  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他要講修行啊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我們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04′06″]


  接下來這一段,就講了「今勤瑜伽多寡聞」的這個現象。師父在這裡邊說:「他要講修行但是不懂道理。」但是那個非常努力修行的那個人,他可能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會認為他已經懂了,所以馬上就開始修了。然後師父就說:「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如果是那個弟子的話,就會說他懂了,所以才坐那兒修呀!那麼懂了什麼呢?接下來就討論懂了什麼。

我在想如果師父坐在面前給我們講的話,我就會提一個這樣的疑問說:那樣修行的人他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認為他懂了。所以這裡邊師父說的「不懂道理」,和那個學的人他認為他懂了,他懂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他懂的東西在善知識看來恰恰是不懂,或者說一知半解。這個懂與不懂之間,要有明眼人看你懂了才可以,不然我們了解的東西可能就是錯的。 [05′21″]

  就像我小的時候剛上學,我認為:寫 3 為什麼要站著呢?3 應該寫個「m」形,就是都趴在地上。為什麼呢?因為這樣 3 可以休息,不然 3 要一直站著呢!所有作業本上的 3 都站著,我應該讓它趴在紙上。我認為這是對的,所以老師把我的 3 字改了之後,我還認為我寫的是對的。

然後老師問我說:「為什麼給你改了這麼多次之後,你這個 3 還要這麼寫呢?」我說:「因為 3 累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呢?說數字累了。但是一個小孩就是那樣想的,一個小孩!而且會覺得特別有道理。每次 3 字一定會被老師用紅筆打一個叉,逢 3 就是叉,如果那一頁上 3 字很多,我就全是紅色的叉字。大家都知道上學的時候如果你的本上都是紅色的叉字,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是我都非常堅持,因為 3 要休息。所以哪有道理呢? [06′30″]

  所以要說服我們自以為是的道理,善知識真的要花一番苦口婆心的力量。師父這裡邊說:閉門造車還多多少少地造了一點,我們是什麼?是門外空轉,是完全不懂道理,都修錯了!而且他不是這一生浪費了,是多生多劫都在這兒空忙。師父說:「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06′59″]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們不是那個很可惜的人,因為我們非常重視聽聞,對吧?每一節廣論班的課程我都參加,而且有的時候會參加六、七個課程,我是很重視聞思的!那麼,到底聽了之後懂不懂修行的道理,到底是不是在門外空轉?對師父講的這樣的一個提醒,還是要向內心仔細地觀察。 [07′29″]

  修行一定要聽聞,沿著聽聞的道理修行。如果拼命用功而忽視了聽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這是在經典裡被所有的善知識所呵責的。像有一本論叫《喜金剛釋難花鬘》,這裡邊有一句話就是師父這句話的寫照,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聽聞;沒有聽聞,就沒有思惟;遠離了這兩者,就沒有瑜伽;而沒有瑜伽,就沒有成就!」所以看起來是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重視聽聞。

希望所有想修行的人都能夠趣入努力聽聞的廣大門徑,使自己的心沿著正確的道次第好好地行持,不要一生空忙,甚至多生多劫都空忙。這不是一般的悲慘喔! [08′37″]

  所以在前一小段說造論的宗旨,說為什麼要造這本論,就是為了點醒這樣用功又自以為在修行的人呢!佛菩薩悲憫我們,所以才給我們講這樣的道理。

那對我們自己來說,要不要信受、要不要聽聞過來人的經驗呢?因為如果不去聽的話,可能修不出來東西,或者一開始是錯的,到最後都錯的,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修到什麼什麼地步了。

因為我們沒有拿一個正確的教理作為我們的一面鏡子,或者一把尺,去丈量我們到了什麼地步。我們完全跌落在自己的感覺裡,自以為是的,比如說修出來這個啦、修出那個......,完全是自我的感覺,而不是佛菩薩在經典裡告訴我們的那樣的原則。而我們自己的感覺多半都是跌落在一個受支的感覺裡,感覺很好,但是未必是很好的。 [09′46″]

-103-
1.請您在上師講的開示中找到上師在第一段中為我們分析的境行理果的段落各是哪裡到哪裡?

2.在上師所講的開示中上師説我們面對的境有哪些?

3.面對這樣的境界上師要我們怎麼行?它依靠的理是什麼?感得的果是什麼?

4.這樣理解完之後,上師引導我們用「境行理果」的方式開始修行的下腳處在哪裡?

5.您聽到師父説我們實際上不懂而且沒有辦法修行時是什麼心情?

6.不懂而直接去修行「可惜」在哪裡?

7.上師講自己小時候的示現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8.您現在覺得自己「很好」嗎?請試著檢視自己現在是不是真的「很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