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97 (2019/03/04 ~ 03/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1:18 ~ 22:27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60-L5 ~ P6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0-L6 ~ P60-LL1 )
【手抄段落】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幾十年。
師父說:「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會很容易產生。往往聽見大徹大悟,好像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 [00′14″]
在這裡邊,師父提到了增上慢這樣的一種心態,那麼什麼是增上慢?在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還有安慧論師所著的《廣五蘊論》中,提到「慢」總共有七種,增上慢是這七種慢中的第五種。在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中說:「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什麼是增上慢呢?就認為自己已經獲得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心高舉為本性,這就是增上慢。所謂他自己認為他已經獲得了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殊勝所證法到底是什麼?就是指聖果及禪定等等。聖果,從大小乘來分的話,小乘的聖果就是預流果一直到阿羅漢果,大乘就是初地一直到佛地之間。由於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所以自己會認為自己已經得了這些聖果乃至禪定等等。 [01′42″]
為什麼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會產生增上慢呢?或者判斷別人判斷錯了,或者判斷自己。「真實地認識」請問是來源於何處呢?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定要詳盡地、仔細地聽聞教典,然後開始廣泛地去辨析、了解,透過扎實地對教典的學習、對教理的聞思修,我們才能夠知道判斷的界限。
比如剛才我說的聞、思、修三個層次的證悟,甚至加行位的證悟、到最後登地,它的位次、它的界限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但是如果我們不仔細地學教典的話,我們就會把一個凡夫的大徹大悟和一個登地菩薩的大徹大悟,甚至和一個十地菩薩的大徹大悟全部混成一團,完全無法判斷。甚至如果有一個人在我們面前說他大徹大悟了,我們都不知道他到底徹悟什麼,都不會去詢問。
祖師曾經說過:如果廣講加行位菩薩的功德的話,一個普通的凡夫可能會認為那是佛陀的功德,加行位哦!但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聽起來的話,哇!會覺得他的功德跟佛陀幾乎是沒有差別的,甚至就是佛陀的功德哦! [03′08″]
所以師父在這一小段,看這幾句話:「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可以大徹大悟。」當時可以想見三十年前哦!三十年前《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沒有在漢土流行,那麼師父怎麼樣把這個嚴密的教理給我們講清楚呢?你看,師父用了三行就講成這樣子了!但是這個三行我們要學好多。
那麼對於教典沒有學習的初心行者來說,透過這幾句話可能就會去鑽研了,比如說:欸,為什麼大徹大悟層次差這麼多?而且凡夫也大徹大悟了?沿著這個疑問大概就可以去學教理。 [03′46″]
所以我會自己想:為什麼師父要舉這樣一個例子呢?透過這樣一段描寫,當然是讓我們去稍稍了解一下阿底峽尊者他到底是怎樣成就的一位高僧大德;另一方面,提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的方式,如果我們不去廣學教理的話,其實是沒法理解師父在講什麼的。
所以師父在講《廣論》的整個過程,都在鼓勵我們一定要深入、廣泛地去學習教理。學習教理了之後修行會快得多,而且不會走上歧途。因為就像一個地圖,你要沿著地圖去到一個沒有經過的地方,而且要有善知識引領的話,這就變得方便得多! [04′32″]
師父在學教理這一點上,示現的是非常非常嚴謹的。師父幾乎有閒暇的時間——我們說的閒暇就是他沒有在見人、沒有在開會、沒有在各地跑法人事業、四處去鼓勵同學的話,幾乎都在看書。像我的其他善知識們也都是這樣,都在看經典。
師父看經典的時候,有的時候會發現師父非常非常地感動,講不出話來,然後他會在佛堂裡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是很激動;有的時候,師父看經典會流眼淚。在旁邊看著師父的時候,會感覺到經典上所顯現的一切,彷彿都顯現在師父的內心之中。
你跟著師父的話,就會覺得經典上所講的一切,其實一個學佛的弟子只要好好地努力,是可以把它現證在內心中的。但是要嚴格地按著道次第的修行,不能人云亦云,或者自己想我的證悟經驗是怎樣。 [05′34″]
師父這兩小段,由阿底峽尊者的證悟,結合到我們漢土的高僧大德,他對我們寄予了深刻的希望,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把佛陀所講的法詳盡地學好。
如果想學好的話,一定要學傳承祖師所造的論,因為論就在釋經,要把這個學好才能夠知道路徑,我們才能夠開正知見眼。有了正知見的眼睛之後,我們戒律的腳才能夠走向正確的地方,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師父在這兩段裡對我們寄予了這樣的厚望,所以他這樣講。
不知道你們聽的時候你們有什麼高見?我也很想知道! [06′18″]
- 097 - |
2.如果增上慢是「他自己認為他已經獲得了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而「殊勝所證法」都是那些聖果,我們平常應該不太會這樣,師父為什麼會説我們「很容易生?」光是「判斷別人判斷錯了,或者判斷自己」就構成增上慢嗎?
3.為什麼我們要為了避免「完全無法判斷」修行人的位次而「仔細地學教典」?
4.「師父在講《廣論》的整個過程,都在鼓勵我們一定要深入、廣泛地去學習教理。」那您覺得您有被鼓勵到嗎?為什麼?
5.聽到「師父看經典時」許多「非常非常地感動」的示現,您學到什麼?您覺得上師為什麼要説這一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