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全球廣論]講次0093



【講次】 0093  (2019/02/18 ~ 02/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9:16 ~ 20:1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9-L4 ~ P59-L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9-L4 ~ P59-LL6 )
【手抄段落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很重要的。

好,那我們再聽下一段。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是,我們每個人有我們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說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你這麼走上去的話,最省事、最圓滿。偏重智慧的人,是不要忽視這個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

要不然我們很容易地了解,你講處處方便,現在的話叫「方便出下流」,完了!到外面來看,出下流的話,看得一團糟,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的話,這結果是墮落。儘管你一番好心,說我要弘揚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獄裡去了!那不修還好耶!所以,任何時候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地配合,這是很重要的。 [00′59″]
  
提到根性,師父說我們每個人有我們不同的根性,根性有利鈍的差別——有人比較聰慧,有人比較愚鈍。體現在學法上,可能就會有快慢之分。但萬一他愚鈍,但是他拚命用功,不停地廣泛學習教典,深入經藏,也可能變成利根。不同的根性,需要不同的引導;不同的習性,造就了不同的根性。

我們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變成利根,如何能用很少的力氣,就能夠達到很高的成就?沒有人不想要這樣修行,可有的時候用了很大的力氣,恰恰是反而倒退了。 [01′50″]

師父說如果在這個地方能夠注意這一點的話,那麼你走上去就變成最省事、最圓滿。偏重智慧的人,不要忽略方便;偏重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

注意!他說:「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這一點是哪一點啊?哪一點啊?是不是偏重這樣的要注意?但是如何能知道自己是偏重哪一方面的?我們自己看自己,會不會看得很清楚我是偏重哪一方面呢?

比如說有一些人,我們會很明顯地看見他好像情緒起伏比較大,情緒起伏較大是偏重什麼的?也不知道,就是看到有的時候會好像心裡不太平靜,容易痛苦、也容易歡喜,對吧?有這種類型的。還有喜怒不形於色的,看似平靜,有一天突然山洪暴發,嚇人呀!我們覺得這個人一向平和,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

所以到底一個人的習性是怎樣的,認識自己的習性,並非易事!所以當我們觀察自己的時候,還有諸多疑惑,有時甚至完全看不明白的。這個時候,一個過來人的指導,對於我們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啊! [03′20″]

我們自己有一些什麼樣的偏失,通常都是要去請問善知識才會更精確地了解。比如這一段時間自己努力、很用功,然後很開心,好像對法有很多受用的樣子,但是到師父那一問,有可能師父會說:「啊!已經過頭了!」然後師父說:「自己覺得很高興的事情,可能要把它拆掉,去做另一件事情。」

所以這個地方就再再地顯示了修行的路上是不能離開善知識的,因為善知識就會校正我們的根性還有習性上的一些弱點。因為自己是看不明白自己,我們對於自己引導自己是沒有經驗的。 [04′09″]

親近了善知識,善知識就會告訴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自己,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不停地、不停地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哪方面的偏重、有哪方面的忽略。習性,如果想了解自己的習性,自己給自己下定義,自己知道什麼地方不足、什麼地方超勝,又知道如何改變,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一開始如果沒有過來人指導,很容易自己給自己開藥全開錯了。

所以怎樣能夠從偏重某一方面調整過來,變成是圓滿的一個調配,而且是任何時候都是圓滿地配合,這是相當有難度的。沒有善知識的指導,絕無可能!怎麼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到圓滿的配合呢? [05′15″]

比如說他偏重於在乎別人的感覺,好像比較容易理解別人的痛苦,比較容易看到別人難過的那一點;但是他過分地發展了這個心——體諒別人的痛苦之後,是否會疏忽原則呢?
比如一個吸毒的人,你幫他戒毒的時候,如果你太在乎他毒癮發作的痛苦,一發作了,你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最終還是幫不上他戒毒的這件事。

所以,這種在乎,是在乎他一時感覺上的痛苦,卻忽略了長久以來被惡習折磨的痛苦,所以這種在乎是短視的,這種所謂的體諒是帶有毒性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諒和關心,大家認為呢? [06′13″]

比如說關愛教育,有人就問我說:「如果都講關愛教育,原則怎麼辦?」其實我心裡的答案是:如果不關愛,談何原則呢?關愛本身也是原則。關——關注他的眼前和未來的方向;愛——與慈悲同義,拔除他的痛苦,給予歡樂。所以關心生命的方向,要建立崇高生命的理想、正確的離苦得樂之路,其實也就是正知見的建立。在建立的過程之中,去體諒學生的難處,陪他一起找方法、突破難關、離開痛楚,走上康莊之路。 [07′03″]

你只有對一個有情特別特別地關注之後,你才能把一些底線性的、原則性的東西輸送給他,而不是強加給他,讓他能夠接受。所以關愛教育是第一步。可是,有一些同學就把關愛教育弄成是可以無底線地縱容,或者好像給別人很多方便,這樣的關愛其實已經不叫關愛了,可能叫禍害!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教育,它已經失去了教育本身。 [07′35″]

因為所謂的教育,我覺得跟慈悲的特質是一樣的,是給予歡樂、拔除痛苦。給什麼樣的歡樂,拔什麼樣的痛苦呢?究竟的苦和樂不能只從一時的感覺來判斷,一時快樂,並不代表是真正的快樂、以後都快樂,也並不一定是快樂的因。究竟的快樂一定是無罪的快樂,不會產生後患的歡樂,善知識給予我們的就是這種快樂。

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可以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其實這就是一個菩薩的誓言啊!我發現很多很多弟子被師父的這個誓言所鼓舞,當我們無力前行,被境界的苦楚逼迫,瀕臨退心的時候,都是師父的這句話給了我們自己莫大的援助,跌倒了再爬起來,不停地向上!

師父教導我們捨惡取善,原則要非常清楚,縱容惡習的所謂關愛是錯誤的;只講原則而沒有去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也會讓學的人非常地辛苦,甚至退心。所以,如何將生命的原則和動人的關愛完美地融合,真的是一種長久的修練。 [09′01″]

- 093 -
1.您覺得自己的根性是聰慧還是愚笨的?您有想要提高自己的根性嗎?如果沒有,那麼這個講次您要如何受用呢?

2.您覺得自己了解自己的根性嗎?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應該最清楚吧?為什麼「一個過來人的指導,對於我們是多麼地難能可貴」的呢?

3.對於自己修行路上方向、比重等各方面的調整,想要做到圓滿,上師說:「沒有善知識的指導,絕無可能」真的是這樣嗎?那平常我都見不到上師,我該怎麼辦呢?

4.您覺得自己之前對關愛教育的理解到位嗎?在那樣的理解下您的實踐有跟上嗎?現在聽上師説了以後有什麼不同的反思嗎?

5.師父肯定是關愛教育最好的實踐者了,而且我們都是被師父饒益的人,請您仔細想想師父是如何對我們施展關愛教育的?跟自己的有什麼不同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