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全球廣論]講次0092



【講次】 0092  (2019/02/14 ~ 02/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8:33 ~ 19:16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8-LL3 ~ P59-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8-LL3 ~ P59-L3 )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那麼這個教法才圓滿。


推廣佛法事業,就會想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佛法?就可能辦很多活動啊、去做計畫,這一群策畫活動的人非常地疲憊、非常地忙。忙著忙著之後,就只在意:「欸,又有多少人學了?」盯著那個數字,忽略了什麼呢?忽略了自己內心每一次的動機都是為了利樂他人、都是為了向內調伏。

這個用法觀照內心的功夫,在一忙亂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靈光了,尤其是很多人一起忙的時候,時間卡得滿緊的,到那個時間就必須做這個、做那個,就像沙盤推演,它是滿嚴絲合縫的一個集體活動。

在這個集體活動之中難免磕磕碰碰的,有各種各樣想法的不一樣、習慣的不一樣,甚至萬一出了一點小問題,大家處理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話,就要很多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煩惱給勾出來了。 [01′01″]

這個時候如果忘記了法對於內心的攝持和調整,我們就會陷入彼此爭論、內心裡對抗、悄悄生悶氣,甚至也沒有溝通的動力......許多煩煩惱惱的心境就都會顯現,也會出現煩惱的過患。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啊!我的煩惱一做事情就這麼重,好像什麼都能夠引生不愉快的感覺。當然這裡邊也有居士是另一種,就是承擔的時候很生歡喜心,但是我們這裡邊主要要調整的是前一種。

所以在這個時候,當我們發現我們內心煩煩惱惱、很躁亂的時候,師父就教誡我們一定要把法的速度跟上,速度!所以叫「法人」,就是要法鏡內照,要向內調伏。這時候一定要想起來憶念法,用法來調伏,而不是習慣性一味地怪自己周圍的人。 [02′17″]

我們會發現我們很需要和人在一起,可是和人在一起很麻煩;完成一件很大的事情,一個人是完不成的,要很多人和自己配合,如果是一個人的話,可能要面對很多困難,比如說生病的時候,我們自己躺在床上,沒有人是不行的。

那麼一群人一起進步,一起來成辦一個事情,也一定要用法來調伏內心,才不致於大家湊在一起吵架,甚至沒有管好自己的心、沒有管好自己的身口,互相地傷害。

所以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能不能想起來這可能是不善業導致的?我自己是有責任的!應該憶念法,用法的鏡子自己照一照,透過修鍊自心的方式去對付痛苦、去打擊內心的痛苦。 [03′23″]

而不是跟別人互動現起痛苦的時候,一味地在對方身上找自己的苦因,因為這樣找來找去你一定會找到對方的錯。找到對方的錯,我們怎麼能夠讓對方認錯呢?有的時候認錯的方式可能你自己也是不接受的,這樣處理起來,非常地麻煩、非常地複雜,因為別人的心不是你的心,別人的人生也不是自己的人生,你如何讓他符順於自己的心意呢?

然後如果是對付自己的心的話,就比較容易,因為你可以看到你的心。透過觀察、透過法來調伏自己的心,你是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的。 [04′05″]

所以一旦常常練習用法來向內調伏,所謂向內調伏就是自己的痛苦要想法自己處理好,自己去面對它,而不是自己一有痛苦的時候,就一定要怪很多人,而是你自己要面對這個痛苦,去處理它。所以就是用修鍊自心的辦法來對付痛苦,憶念法,讓法在我們的心上顯示它的功能——悲憫、救護,來對付痛苦。

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一忙事業就跟佛法脫節了,也不會要修行就必須不要管太多。比如說忙事業的時候,哇!發現煩惱出現了,趕快調!這樣的話,出現多少次就調多少次,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越來越緊,而不是脫節的過程。 [04′53″]

然後師父說的另一種現象就是:「他就講如法,講如法但是他那個事業就慢慢地慢慢地縮小。」我們一定會問說為什麼?為什麼如法,事業就會慢慢縮小呢?

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很在意自己的心有沒有生煩惱,我們就知道大家在一起做一個善行,很容易生煩惱。而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看書、打坐,不要管太多事,好像很容易控制內心的樣子。人一多心就亂,人一多就沒法修行。

可以想一想:如果學校的老師們都這樣想的話,每個班裡的孩子越少越好,那未來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人們好像彼此會互相打擾,而不是互相幫助,大家都要一個獨立的空間,越清淨越好。 [05′55″]

如果師父想要越清淨越好的話,我們應該就聽不到一百六十盤的《廣論》帶了。師父是一位高僧,為什麼他要選擇關心土地、關心教育、關心飲食、關心各方各面的我們的生活?這樣心不是會被攪亂嗎?

如果他只是想要自己清淨,現在的你我還不知道在哪裡呢!如果他覺得人越少越好,那也不用建立僧團了!僧團那麼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出家人,生活習慣都不一樣,那大家聚起來不是讓師父很累嗎?那也不用建立法人,也不用開展法人事業,因為這都很累,都是很多人在一起,很麻煩的! [06′44″]

可是看一看師父,他在他每一篇的日記裡都那樣嚴格地要求自己、審視著自己的一言一行,兢兢業業地耕耘著自己的內心。幾十年如一日,師父示現認真地學習教典,嚴格地持守戒律,然後再開展僧俗的事業,師父的示現是不是最好的答案呢? [07′14″]

如果有人說:「沒錯!師父的示現是最好的答案!但那是師父,他是一位高僧,他能做到,我做不到啊!」大家想一想這個該怎麼回答?最近攝類學結業的同學有答案嗎?還沒學的有答案嗎?用學過的《廣論》的理路也可以回答。 [07′43″]

那我再問一個問題:人多不能修行,人少就一定能修行嗎?

有時候家裡只有兩個人,就沒有家庭戰爭嗎?管別人會生煩惱,不管別人就會斷煩惱嗎?如果修行人一上手,就不願意管別人、不願意關心別人、不願意為大眾做點事情,怎麼樣能夠擴展我們的心,關心到更多、越來越多的有情?甚至關心到所有的如母有情?怎麼趣向菩提心呢?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會喜歡菩薩呢?是真的喜歡嗎?

哎呀!因為我是凡夫啊!師父說:「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才要學習佛菩薩。正因為我是凡夫,我才要努力學習、努力改變自己呀!」我是凡夫,不是不上進的理由,而是應該上進的理由啊!不是這樣嗎? [08′50″]

再回到阿底峽尊者的示現,看他把所有的傳承都集聚一身的時候,我們應該向阿底峽尊者學習。所以師父說:「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兩樣東西能夠配合、要調和得恰當。」像有的人說:「啊,事情一幹多了之後我就生煩惱,那索性什麼也不做!」就坐那兒看自己的心。這樣的話,有人就說:「他不發心。」有人就辯論說:「我坐在這裡,我就沒發心嗎?我可能也是發心了!」

這些討論是可以的,但終歸是要向內調伏的。比如說不去承擔很多,會不會真的就少生煩惱呢?習氣、毛病不出來,就有機會調伏嗎?也不一定。忙多也好、忙少也好,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把所學的教理結合內心,向內觀察。 [09′43″]

無論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還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都能夠真心地把師父講的這個法向內觀察。對於其他人懷著一種謙虛學習的心態,謙卑地學習;對自己懷著一個很深的警惕,比如學《廣論》,還有推展各種事業,要考慮考慮是不是有在膨脹我愛執?是不是把佛法事業做成了去拓展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能力,忘記了這是一個緣起之法,是因為佛陀的加持力、眾生的善根力,還有很多很多緣起出現的吉祥的事情。

一旦不去想緣起的話,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善業裡好像很突出的樣子,自己好像做了很多,但實際上沒有上師的加持,我們在行進於無上菩提的路上豈能前進一小點兒呢? [10′38″]

所以一旦把這所有進步的緣由歸就於上師三寶的深恩,甚至眾生的深恩,這樣的話我們每走一步,都會讓我們的虔誠更加地深刻、更加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這個不足不是自卑,而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了之後要發願,讓我的不足能夠得到全面地改善,而不是看到不足馬上低落,說:「好,那我什麼也不幹。」不是這種心思!這種已經是過了,要被破斥的。 [11′09″]

所以事業廣了之後,未必慢慢地就脫節;特別特別在意法能夠清淨地傳承下去,也不一定事業會變小。師父其實想要立出一個這樣的宗,對吧?但是現象是這樣的。

所以說我們就要回歸自心去觀察一下: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我有這樣的毛病,我就要改善。而不是聽了這段,說:「啊!對、對、對、對,某某人就是這樣!我看他這麼多年,他就是這樣子!」這個念頭一出來你就知道說聽法聽錯了,典型的法鏡外照。這個要看自己!要看自己! [11′47″]

- 092 -
1.請清晰的整理出這整講中我們整個跟法脫節的過程。

2.為什麼我們總是只在意有多少人學廣論這種指標呢?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是我們成敗的唯一衡量標準嗎?但真的是如此嗎?

3.請問上師要我們在什麼關口上運用「法的速度」?為什麼要強調「速度」?

4.請問上師在這裡給我們什麼法鏡內照的思路?

5.照我們平常的現行看起來我們應該不承認自己的心與別人的心二者中前者較好搞定吧!那時為什麼呢?

6.針對為了自己的內心穩定,看起來可以比較有修行而避開人群與工作的見解,上師提出幾個觀點?

7.請問您用上師這裡所說的「緣起之法」的理路能對治我愛執嗎?如果我想「雖然是緣起之法但我功勞特別大」怎麼辦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