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67 (2018/11/19 ~ 11/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6-LL7 ~ P58-LL6 其次,此論所示深廣二道中……阿逸多及妙音兩位菩薩。
說:「現化種種情器遊戲無量土」,在原文裡說:「現化遊戲無量土」,如果師父沒在上一篇中清晰地標示出「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其實我們看到「現化遊戲無量土」,不會想到化現那麼多身體的。
我們可能會想像說:啊!佛菩薩,會飛呀!然後會飛到一個世界又一個世界,在無量的世界裡飛來飛去,然後度脫有情。我們不會想到他同時會化現無量的身體,在無量的世界同時做著利生的事業,我們肯定會有先後的,先這個、再那個、再那個,但是他是同時「現化種種情器遊戲無量土」。 [00′45″]
這裡邊,注意!「器」,仁波切解釋說青山、岩石、樹木;「情」就是指屈伸俯仰的有情,這就是「種種情器」。菩薩會顯現變化種種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化現不同的身體呀!有不同的化身去度脫有情;
但是如果說化成器的話,就好像很難想像,但是在《入行論》裡,大家還背過吧?說「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就是你想要燈的時候他就化現成燈、希求得到島的時候他就化成島。
那麼人們之所以為什麼要燈呢?可能是想要光明、想要溫暖、想要方向;為什麼想要島呢?可能有很多理由。總之,會「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用這種種情器,來遊戲度脫有情。 [01′56″]
那麼用各種化身遊戲無量的佛土,到底要做什麼?成辦有情的利益。然後「戰勝四魔」,這個「四魔」,就是指煩惱魔、五蘊魔、死魔,還有天子魔;因為消滅了自己相續中的一切的四魔,所以稱之為勝者,「阿逸多」就是不敗尊的意思。
另外,對彌勒還有一個尊稱叫「紹勝尊」,是指成為佛薄伽梵的繼位者,就是如同往昔導師世尊成為兜率天的主尊那樣,紹勝尊就是阿逸多,也是彌勒,會是下一尊佛。 [02′42″]
在這裡邊,宗大師讚美佛陀和他最殊勝的法王子,因為在無量的佛土化現無量的身度脫有情,荷擔了佛陀所有的利生事業,因此禮敬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 [03′05″]
在談到禮敬佛菩薩這一點,師父其實常常強調一定要去思惟佛菩薩的功德,思惟佛菩薩的功德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有所轉變。
比如說去佛前禮佛的時候,是不是每一禮我們都是發自內心的頂禮?還是禮佛禮久了,有的時候匆匆地像完成一件事一樣,趕快去禮佛、禮佛完就離開了?當然匆匆禮佛一下比一忙起來就不禮佛要好的多,但是既然都禮佛了,最好養成到佛前身語意三全都能恭敬。
為什麼身語意三全都能立刻恭敬禮佛呢?要調伏自心、調伏我慢。另外,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有很多很多的功德。 [03′55″]
所以如果能在二六時中,每天抽出時間,甚至一天抽出好多時間去禮拜佛菩薩的話,修習這樣的善妙之業,對我們的暇滿來說,也真是難能可貴的。
希望每一次大家去禮佛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心很散亂、很難專注,或者心裡在拜佛的時候沒有一種感動,或者沒有一種轉變——拜佛前、拜佛後沒有轉變,這樣的話,可能需要稍稍抽點時間思考一下佛陀的功德。
因為像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只要就其中的一項,比如說化現無量的身,在無量的佛土、無量的一切世界度脫有情,荷擔了佛陀這樣的事業,其實單單想一下,我們還是會很震撼的。這個時候,我們合掌一禮,或者小禮拜或者大禮拜,所累積的善業應該是比那種不思考馬上去佛前拜佛,其實不知道要大的多少呀! [05′04″]
這就是師父在《廣論》裡常常講到的,就是用思惟力轉變內心。師父說怎麼能讓我們的內心開始轉變呢?就像推一個石頭一樣,思惟它的勝利和思惟不這樣做的過患,一個是前面的拉力,一個是後面的推力,這兩個力加起來,就會令我們的內心產生轉變,而修行也就是讓我們內心轉變。
比如說從見到佛菩薩很麻木、完全沒有感覺這樣去禮佛,禮久了之後,那修行從何建立呢?可能慢慢沒有感覺了,而沒有感覺、沒有進步,其實就會倒退,因為最初我們來禮佛的時候,還是很虔誠的。
所以常常在學教典的時候,比如說學《廣論》,在講到佛菩薩功德的時候,甚至你把這個偈子背會了,常常念一下,就到佛前的時候念一下,一邊念、一邊頂禮。以前我們講過三十五佛,去禮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頂禮,這都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一個修行。 [06′08″]
請大家要銘記這兩位殊勝的法王子,在我們的修行生涯中,對我們的深恩啊!就是為我們詳盡地解釋佛陀的教法,否則佛陀的語教,比如說《般若經》到底在講什麼,沒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大菩薩為我們講解,我們是很難很難明白的,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佛的意思,可能都相差十萬八千里,甚至一出門方向完全是反的。
所以對我們的深恩,非常地難以回報,值得我們好好的修行、銘記在心。所以以一切的身語意至心地頂禮「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的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 [06′59″]
- 067 - |
2.您覺得為什麼佛菩薩要讓自己擁有這種能力來荷擔佛的事業呢?
3.您平常會抽出時間去拜佛嗎?如果有的話您平常的狀態是「有的時候匆匆地像完成一件事一樣,趕快去禮佛、禮佛完就離開了」、是「很散亂、很難專注,或者心裡在拜佛的時候沒有一種感動,或者沒有一種轉變——拜佛前、拜佛後沒有轉變」還是馬上就可以感動了?
4.如果自己平常不是馬上能提起來那您能接受上師在這裡給的方法嗎?還是仍舊提不起心力?為什麼?
5.要思維過患時為什麼「見到佛菩薩很麻木、完全沒有感覺這樣去禮佛,禮久了之後」就會弄得修行無法建立?怎麼這麼嚴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