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 全球廣論 II |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2:26 ~ 23:20
【日期】 2018/07/23 ~ 07/25
【手抄頁/行】 1冊 P28-L10 ~ P29-L2( 2016 南普陀版:1冊 P28-L9 ~ P29-L1 )
【手抄段落】 那你會說……所以我要去!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光。非常希望大家在全廣共學之前,把師父的帶子自己先聽幾遍。
因為這樣聽過之後,跟同學研討,你會在其中提出一些問題,也會聽到其他同學的觀點,這樣你對師父所闡述的這一段的意思就會有一個了解,其中的疑問也非常清楚,甚至對這一小段思路到底是怎樣延展的,就會有一個思擇的方向。 [00′40″]
有很多同學回饋說:「啊!先聽了之後,再聽全廣的時候,會發現有的時候思路的方向是不一樣的。」發現思路不一樣的時候,大家就會鎖定:欸!這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你會發現,每一節課都會在你原來的研討和理解程度上,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 [01′07″]
非常希望大家把你思考的議題寫信給我,因為我都可以看到你們的回饋。有很多同學寫了很多回饋,我是非常非常感動的。這麼多年學習《廣論》,信仰已經深深地根植在很多同學的內心。發現大家對師父所宣講的《廣論》,有這樣始終如一的熱忱,我們這個共學的大班,我也會滿懷熱情地一直研討下去。 [01′37″]
好,今天還是要注意發心,要把我們的續流慢慢地靜下來,發心為求無上正等菩提,為了將無窮無盡的有情從生死的流轉中救拔出來,我必須去成佛;為了成佛,一定要種成佛的因;成佛的因,必須聽聞佛法才會了解。 [02′07″]
聽聞的時候最重要的事,大家記住——要專注!因為通常都在忙別的事情,一下子把教典打開的時候,可能無法將你的續流專注,但是這個是可以訓練的。
訓練到你從一個忙碌的頻道,一下子進到學習教典的頻道,頃刻間就可以全神貫注,其他的就拋開了,這是可以訓練的。訓練久了之後,我們只要一聽到師父說法的聲音,立刻就全神貫注。 [02′42″]
好,那麼現在我們再來聽一段。注意哦!注意!不要走神,開始! [02′50″]
那你會說:「那麼同樣的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啊?」不一樣,差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說:「哎呀!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一個事實。
現在這裡我們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
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
我本來是說:「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 [03′46″]
很快就聽了一遍,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印象?第一個問題,說:「同樣的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啊?」「我這個淨土」是什麼意思啊?想一想有什麼答案。
這就要回憶上節課師父講的,那你在手抄上就要看上一段,對不對?哪種淨土啊?不知道你們的答案是什麼?因為上節課學了「摩天大廈和匆匆忙忙地蓋一個鐵皮屋」這兩個喻。
說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應該對整體的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完整地認識之後,確定了目標,然後進一步選自己相應的,就是淨土。對教法有整體完整的認識,確定了什麼目標?成佛的目標,對吧?所以「我這個淨土」,師父是指這個。 [04′56″]
然後接著說:「不一樣,差別很大!」一個沒有廣大聞思、沒有確定目標,另一個是確定了目標,進行了對佛法總體的認知。
下面師父說:「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說: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注意!「趕快!」就是匆匆忙忙的心態。
他說:「為什麼要趕快呀?來不及了!生命無常,剎那剎那地向老死奔逐啊!能夠知道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能夠對極樂世界生起這樣的嚮往和信心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趕快念!」所以就開始念。
他生起個什麼樣的志向呢?「我只要去極樂世界就好了,哪怕下品下生。」還有說:「哪怕在極樂世界的邊地都行,只要能去極樂世界,當然就逃開了生死輪迴了!」就立一個這樣的志向。 [05′57″]
注意哦!他的志向是什麼?下品下生也行!對不對?甚至我們討論過,有的居士說:「邊地也好啊!」想要去下品下生,甚至邊地都可以,只要去了就好。
注意!「結果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我們懷著這樣的志向,可是我們卻沒有達到這樣的志向。師父接著說了一句話:「這是個事實。」 [06′25″]
實際上這件事就會問一問:有多少人能在生死關頭提得起一句佛號?
就像我們老學員學過的皈依那樣——「晝夜見世依」,就是白天、晚上、病中、苦中,或者難以忍受的疼痛,還有跟家人的愛別離苦等等很多很多痛苦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力氣,有的是受盡了病苦的折磨;
那個時候提一句佛號、提一個皈依的心——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那個時候功夫能不能用得上?所以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師父說:「到底有多少人去呢?」這是一個現象。 [07′21″]
接著師父說:「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哪個法門呀?就上節課師父立出的宗——先對整體的教法有廣大的聞思。對吧?
「有什麼好處呢?」看看師父又給我們看好處,說:「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欸!實現了,淨土法門萬修萬去。聽到此處大家會不會有疑惑:真的是有圓滿的認識就會萬修萬去嗎?為什麼呢? [08′03″]
這就涉及到對佛法的圓滿認識到底是什麼?比如說首先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阿彌陀佛他有多少功德?我們對我們的皈依處,我們最後要去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淨土,到底有一個什麼樣的了解?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乃至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然後皈依,全部都了解了?
皈依的時候有皈依二因,兩種因如果堅固的話,那麼我們皈依所獲得的利益就會非常非常地殊勝和圓滿。
所以師父在這裡說「萬修萬人去」,真的嗎?難道說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第一個就萬修萬人去,後面還有不一樣的嗎?注意哦!這是大德高僧說的,他不是隨便講講的,我們可以帶著這個疑問,然後向下學。 [09′08″]
在這裡邊我再提一點:學了經論十五年到二十年,對於所有成佛的次第、對經論大大小小的差異性,乃至很細微的抉擇都了然於心的這樣一個人,他念一句阿彌陀佛會不會是不一樣的?
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他是怎麼念的?首先要知道念的時候不要昏沉、散亂;再一個,知道什麼叫「發菩提心念佛」,跟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因為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不是為他自己建的,是為了芸芸眾生早日離苦、早日得樂而建的。
如果能夠學經論,知道成佛的核心就是菩提心,那麼和阿彌陀佛相應的心一定是菩提心!雖然阿彌陀佛的淨土裡邊,不發這樣的大菩提心也可以去,但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樣嗎?那麼佛陀的希願到底是什麼?善知識的希願到底是什麼?所以就談到了「目的性」。注意聽,不要走神哦!不要走神! [10′20″]
「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注意!談到了目的。欸!去極樂世界還有其他的目的嗎?不就是早日脫離生死輪迴嗎?目的也不一樣!說:「我本來是說:我只要去就行了!」對不對?只要去極樂世界就能逃脫生死輪迴,因為生死輪迴所受的六苦、八苦、三苦,實在是苦不堪言!所以去極樂世界就好了。
注意哦!師父又說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注意!目的出現了。開始沒有廣大聞思的時候,目的是我只要去就好了,後來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他產生了轉變——為什麼要去極樂世界呢?因為要成佛。
為什麼要成佛呢?「不但自己要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一片慈悲之心啊!對芸芸眾生深刻的、慈悲的情懷呀!
是為了學習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和智慧,為了成佛去極樂世界的。看看哦!他有了這樣一個轉變。所以「不但自己要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這樣的情況」,師父說:「所以我要去!」去哪裡?去極樂世界。 [11′55″]
所以看看這個前後的差別是非常非常明顯的,一個是只要去了就好;後來是變成:「NO!我要為了成佛而去,不僅僅是要自己去,而且要幫所有的人去。」
所以廣大聞思,打開了他生命的視野,讓他站在一個非常高的角度上,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對其他眾生的責任感。看到了這一點之後,對阿彌陀佛建造的極樂世界會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後會對阿彌陀佛的悲智有難以想像的信心。
生起那難以想像的信心,那我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往常那種又昏沉、又散亂,拿個念珠拼命撥,都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只是「颼、颼、颼!」這樣拼命念,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跟那個當然是不能比的! [12′50″]
-0033 - |
2. 「來不及了!生命無常,剎那剎那地向老死奔逐啊!能夠知道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能夠對極樂世界生起這樣的嚮往和信心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難道不是事實嗎?那麼得出「趕快念!」這個結論錯在哪裡?
3. 請仔細整理出上師成立許多人念佛沒能唸去極樂世界這個事實的理路。
4. 請整理出這裡的「圓滿的認識」是認識了哪些內容?
5. 有了圓滿認識後最大的差別「目的性」裡有幾個目的?
6. 這裡的圓滿認識要懂這麼多東西,我們真的要學這麼多嗎?如果不學那麼多就一定去不了嗎?如果還是去得了衹是品位沒有那麼高,不也還行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