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全球廣論]講次0038

真如老師  全球廣論 II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6:34 ~ 27:52
【日期 2018/08/09 ~ 08/12
【手抄頁/行 1冊 P30-LL3 ~ P31-LL1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30-LL1 ~ P31-LL1 )
【手抄段落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他講二十一座。


師父說:「也完全改變、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都遵循這一條路」,什麼路啊?「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注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叫「講到每一個地方,總要讓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什麼叫產生一個認識?

是不是你有個判斷力,你有一個見解出現,對吧?這個見解要不要是正確的?比如研究每一段,剛才這一段提出的就是:師父為什麼要講《廣論》?師父為什麼要改變說法的方式?難道我們會認為師父不會那樣說法嗎?

看師父的日記就知道,師父的日記裡完全是另一種,幾乎都是半古文的,非常地簡潔,因是什麼、果是什麼,破、立......,都是這種。一個多了的字都沒有,非常地簡潔、明瞭,又深刻,一段文字大概要讀好多遍,就是這樣慢慢地去看;完全不是這樣像散文式的,像一條河一樣鋪在我們面前,不是這種方式的!

所以他改變的方式是什麼?那麼因為這樣的原因改變的話,改變到哪裡去了呢?就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有個認識。」 [01′27″]

那我現在問大家:在上研討班的時候,每上一節課,大家都對自己上的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嗎?還是有的同學在班裡吵啊、吵啊、吵啊,大家吵成一團?

到最後結論是什麼都不知道,在心裡邊掛著很多很多問號,然後這節課問、下節課問、下節課再問,好像還是很不清晰。如果這樣的話,你們能夠吵個十年、二十年也是太精彩了。 [01′57″]

但師父在此處說,要有一個清晰的,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比如:師父為什麼要講本論?他的發心,是看到了修行者的什麼現狀他選擇講《廣論》?為什麼改變了說法的方式?

看到了修行者的什麼現狀,希望大家能夠吸收,能夠改變、能夠馬上產生一個認識——講到每個地方都產生一個認識。就是對症下藥地——欸,你有什麼痛苦?你現在修行遇到什麼問題?然後師父就講這樣一段。 [02′27″]

所以它不是無的放矢的,好像師父就開始自己講了,不是這樣的!每一個、每一個都針對他所了解過的居士們、法師們修行的難點,或者出現的問題,來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回答這些問題,給我們找到出路,所以才「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

不是越講越玄,進入到非常迷惑的那種狀態,而是非常清晰的,腳下的路越來越清晰、眼中的問題和答案也越來越清晰。所以是不停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斷除疑惑的這樣一個過程。 [03′03″]

當然你可能說,由於師父的問題,讓我們把問題更廣闊地探討開了,但總得有一個結論。比如說這個結論,再說一遍:為什麼要講《廣論》?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講《廣論》?師父講得非常地清楚,就是為了我們能夠受益。

這樣的講法方式,其實師父是很辛苦的;如果按照註釋講是很容易的,你就照著那樣講就可以了。可是根據人心來講、根據大家遇到的難題來講,然後又要把本論所闡述的東西闡述明白。

再換句話說,本論所有的立宗,也就是為了回答修行者心中的難題和疑問,為了把我們在原地踏步、不能前進的這種障礙清除掉,看到修行的坦途,師父才宣講《廣論》。 [03′53″]

所以「講到每個地方」,注意哦!這句話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地動人。「講到每個地方」,也就是師父對自己講法的那個高度,說:「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每個地方哦!

大家都學五大論了,知道每個地方你都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後在這個認識當中」,注意!還要「慢慢地去推展擴大」。不是得到一點就滿足了,而是沿著你所了解到的這點,慢慢推進你了知的疆域、了知的國土,去拓荒,去把那些不知道的全部消除掉!讓我們所知的疆域擴大。

很遼闊吧!在認知的這個廣闊天地中,我們不是只看到一點點手指尖那麼大的位置,而是沿著這樣一個認知慢慢地去擴大,去體會到心靈深處對一個事物認知的遼闊、深遠的一個舒暢的感覺。 [05′01″]

而且它是慢慢地推展、擴大,後面這句話:「而不忽視整個內容」。注意!這是點式的,而整個內容是什麼?全圓的。非常像那句話對不對?像一條念珠一樣,當你念到眼前這一顆念珠的時候,這顆念珠是非常非常清晰的,但是你提這一顆念珠的時候,你會把整串的念珠全部都提起來,它是一串的。

所以師父是在每一個地方,讓我們對每一處的法義了解得非常清晰的時候,又從全圓的一個角度再度地認知此處在全圓的道次第中它所佔的位置。所以你不停地會透過眼下我們經過的這個地方,看到全圓的。 [05′51″]

舉個簡單的例子:萬里長城。萬里長城,不知道有多少人登過?你登萬里長城,到每個地方它都有一個望遠鏡,可以望到最後面那幾個垛口是什麼樣。

後面的垛口有多難呢?就是你要看著前面的人的腳跟往上爬,是直的!看到這樣的後段路的時候,敢去爬的人就越來越少了。而且爬完之後最大的問題是:你怎麼下來呢?它是直的呀!但是我也去爬了,因為很想看後面是什麼。 [06′28″]

所以到每一個地方的時候,不僅可以站在此處,看群山的顏色都在改變,然後你回頭看看長城蜿蜒地爬上來。所以爬到每一處的時候,都有一個看全圓的狀態。 [06′41″]

那麼問大家一句:對全圓的道次第要怎麼看?都是在此處看全圓,對不對?是不是用我們的抉擇慧在看?從此地能不能真實地看到佛果?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們會用我們的抉擇慧一遍一遍地去看。

所以並不是學到眼前就局限在眼前,而是透過眼前清清楚楚的認識,再從全圓的道次第看一下眼前又是怎樣。這樣的話,我們對整體教法的圓滿認知,是不是透過每一節課都再去緣圓滿的? [07′22″]

有聽清楚嗎?不要睏喔!這麼重要的問題,千萬不能昏沉地聽喔!有的人一到重要問題就開始昏沉。 [07′32″]

所以每一個到眼前的問題,它都讓你產生一個更遼遠的,對圓滿教法再度地認識、再度地認識。所以最後你學到每一點學多少遍,那圓滿的教法你就串多少遍。

注意喔!這是師父教我們的方式喔!「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然後「使得我們對整個教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實際上這個過程是重複地發生的。比如說走了兩里路了,「啊!那再看一下我們爬山的圖,再看一下全圓的圖。」不停地看著這個全貌、全程的圖。 [08′13″]

不停地看這個佛法全貌的圖是為了什麼?你們的答案是什麼?一個是每一步都不要走錯。還有一個——「此處風光甚好,我們是不是多留幾日不要走了?」後面還有更好的!因為我們這條路的最大魅力就是一山比一山更高,越走越快樂、越走越快樂,所以說呢你常常看全圓的圖,你就不會迷戀此處的風光。 [08′40″]

另外還有的路特別難走,像我說的,根本就是爬不上去。爬不上去,你不要認為你爬不上去,因為前面會有人領著爬。而且,沒有力量——前面的理路說過,沒有力量怎麼辦啊?師父說:「沒關係,一步一步來!」當下走一步、再走一步、再走一步,還是上得去的。

所以不管對難的還是對容易的,當前的一步總要走上去,而且要一直去看佛法的全貌,全貌就是一定要走到一切遍智的果位。處處在提醒著,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成佛! [09′19″]

這個會不會很重要?還是我講得很高興,你們不知道在想什麼?這可不能打瞌睡喔!我費了這麼大力氣講,千萬要認真聽喔! [09′30″]

- 0038 -
1. 上師說這裡要產生的是種「判斷力」,請問這種判斷力是要判斷什麼的?

2. 沒有產生這種判斷力的研討狀況是什麼?它有何壞處嗎?

3. 上師說我們的研討常常讓人覺得「很不清晰」,請問這是什麼狀態?相反的「清晰」又是什麼?

4. 在這個講次中我們所要獲得的清晰的認識是什麼

5. 「非常清晰的,腳下的路越來越清晰、眼中的問題和答案也越來越清晰。所以是不停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斷除疑惑的這樣一個過程」是你在學習廣論的體會嗎?如果不是的話問題出在哪裡?

6. 我們會「得到一點就滿足」嗎?如何觀察這種狀態呢?

7. 「從全圓的一個角度再度地認知此處在全圓的道次第中它所佔的位置」和「不停地會透過眼下我們經過的這個地方,看到全圓的」二者的出發點正好是相反的,如何理解這二者的操作呢?

8. 為什麼從此地不能真實地看到佛果?用抉擇慧看佛果又是怎麼一回事?

9. 你如何理解與操作「每一個到眼前的問題,它都讓你產生一個更遼遠的,對圓滿教法再度地認識、再度地認識」

10. 請問上師在這裡説了幾個要「不停地看這個佛法全貌的圖」的理由?

留言